【#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欢迎阅读!
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同时也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在众多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如家庭物质条件、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教育背景等)中,父母对孩子的发展无疑具有最大、最直接的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了 “ 父母意识 ” 这一概念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 “ 父母意识的调查研究 ” 。
填写问卷的父母,孩子的年龄 93% 介于 0-6 岁。本文介绍的一些研究结果和相关看法,相信有助于现代父母从自己的角度重新审视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母性意识和父性意识均具有丰富的心理结构与内涵。中国的母性意识中存在着明显的消极体验和自我丧失感,父性意识中也存在突出的育儿焦虑感。
父母意识是成人对于为人父母这一社会和家庭角色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态度、体验与评价,它不仅与父母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而且体现着父母的价值趋向和自身地发展需求,进而影响他们的教养模式。
调查结果显示,母性意识和父性意识都具有丰富的心理结构与内涵,母性意识和父性意识分别可提取 13 个因子和 9 个因子。
母性意识的 13 个因子为:自我丧失感、亲子一体感、妊娠态度、自我发展感、对配偶的评价、亲子交流困难感、夫妻亲密感、母亲形象维持感、宽容性、抚养责任感、育儿责任感、对教养的关注、控制感。
在这些因子中,排在首位的是自我丧失感,其次是亲子一体感。 “ 自我丧失感 ” 指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关注孩子的成长而造成自身的发展与兴趣爱好受到制约、情感体验遭忽视、视野变狭窄等若干不利影响的一系列体验; “ 亲子一体感 ” 则指母亲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视孩子为自己生活的主要目标与中心,具有和孩子不可分割的一体化感觉,而不是将自己和孩子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这反映出中国母亲母性意识的最显著特点是:在有了孩子后,普遍的表现是过度关注孩子,将孩子作为自己的全部和人生的希望,而忽略了自身的情感体验、评价、发展、兴趣爱好等,不再关心自身的发展。 我们曾在中日母亲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日本母亲的亲子一体化意识没有中国母亲这么高,她们较多地倾向于把自身与孩子看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较多关注自身的体验、评价和发展。我们的看法是,日本母亲的母性意识更为乐观与积极一些。
对母性意识的 9 个因子为:接纳感和责任感、控制感和困难感、功效感、宽容性、自我丧失感、亲子一体感、教养观念、对配偶的评价、育儿焦虑感。
在这些因子中,接纳感和责任感排在首位,它是指父亲对由于孩子的出生所带来的生活变化的接纳、认可的情感体验,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承提起父亲角色的责任感。由此可见,现代父亲在有了孩子以后,最明显的牲是由于孩子的出现所导致的全新生活的接纳问题,并且由接纳而自然而然产生的对孩子、对家庭的一种责任感。在父性意识中,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 育儿焦虑感 ” 。即有了孩子以后,父亲感受到了比较突出、集中的焦虑,感受到了对孩子教养、成长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安。
调查发现,中国的父母意识中普遍存在育儿焦虑这一心理因子。由于为孩子的成长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随之升高,由此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一对年轻夫妇有了自己的心肝宝贝儿子。
打那以后,原本一觉睡到大天亮的父亲,就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脑子里的这根弦,总是牵挂着孩子。如今,孩子都 11 岁了,他还是每晚下意识地醒来几次,赶身到孩子床边,检查一下他被子有没有盖好。
孩子的母亲呢,心的是孩子生病和吃饭。要是孩子出现那么几声咳嗽,或是哪天吃饭不怎么香,妈妈就会如临大敌,整天愁眉苦脸,上班也打不起精神。
这,就是现今极为常见的父母育儿焦虑。
作为父母意识中一个非常典型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因子,育儿焦虑主要是指父母体现在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生长发育、行为举止、外貌衣着、性格脾气、同伙关系、亲子关系等方面的一系列紧张不安与过分敏感。其表现是:孩子一有 “ 风吹草动 ” ,父母便会 “ 草木皆兵 ” 。父母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诚惶诚恐,担心发展不良或落后于人;在孩子还处在不甚理解 “ 竞争 ” 这个词的意义时就反复叮咛孩子事事都要超过别人, “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就是对此最好的注释。
育儿焦虑还导致父母对孩子期望值的提高。不少研究已经发现,高育儿焦虑父母对孩子的大小便训练、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独立吃饭、与小伙伴一起玩需等方面早期行为的期望 值均很高,希望孩子在行为与心理方面都能及早成熟。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值,会引发儿童较高的成就动机,激励他们获取成功。但需要注意的是,父母的高期望值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最主要的是由此造成了孩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压力以及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匮乏。若处置失当,易导致独生子女的抑郁、焦虑,与父母的要求相抵触或欺骗、撒谎等不良情绪反应。 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再关心自身的发展,认为孩子的成功才是自己最大的成功,对自己和孩子实行两套不同的行为标准,是为人父母的大忌。只有严以律已、以身作则的父母,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要求父母不关注孩子是不现实的。但如何把握对孩子关注的 “ 度 ” ,则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 首先,确立一定的 “ 亲子距离 ” 。强调亲子交往的重要性,并非意味着提倡没有距离的亲子关系,相反,应倡导父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孩子形成 “ 亲子距离 ” ,多给孩子独立活动与探索的机会,而不必事事过问。家长想必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即孩子的能力与才干是在实践中丰富与发展起来的。
其次,将育儿焦虑化解为育儿信心。父母在抚养孩子之初有一些育儿焦虑是正常的,但需要有积极的心态来加以调适,其中包括向长裴、专家请教育儿经验,阅读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书籍,以增强信心,减轻焦虑。 第三,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不少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生理需求的关注往往大大超过了对心理需求的关注。但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不少人的心理问题,根源就在于早期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合理而足够的关注。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在婴儿期,就需要父母对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语言、动作等方面有较多的关注;在幼儿期,父母应该对儿童的独立意识、探索活动、社会交往有更多的敏感和反应,等等。父母还需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ae628c614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