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阶级”与阶级问题的探讨》,欢迎阅读!
关于“阶级”与阶级问题的探讨
[摘要]“阶级”一直是我们切分人类社会的理论之“刀”。我国、欧美学界对阶级理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的争论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阶级”与阶级的“名实”问题、“阶级结构”测量与计算的问题、“阶级”的形态问题、“阶级”的界限问题,等等。我们认为,首先,只要人群分类的条件存在,阶级必然会一直存在下去;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理论的“阶级”也有与时俱进的必要,毕竟它的发生场景主要在欧美,我们不能总是抱着过去那些缺乏实证数据支持的理论自言自语。
[关键词]阶级;所有制;市场情境
南宁530004
马克思在其诸多著述中都曾指出,资本很快就会吞没一切,种族、民族、性别等人类社会基本特征皆化为无,唯有社会人群的两极分化傲然兀立。我们一直以此理论为“眼”看待、分析、对待世界。这并不是说这种理论是毫无争议的,即使在我们这里对它的思考也是与时俱进的。
人们对阶级理论、马克思阶级观的争论聚焦点主要有三个:“阶级”仅仅是一个语言现象吗?“阶级”的决定因素是一个还是数个?“阶级”是一个“东西”还是一种“关系”?这三个问题我们早已形成了“标准”答案,但在新时代带来的冲击面前,人们也需要重新检视自己的惯性观点。阶级的现实发生及研究场景主要是欧美国家,以我们之“眼”看待他们,除了达到持续的说服自己的目的之外,我们也必须考虑欧美学界是否真的理解我们对他们的看法。
一、名与实的问题
“阶级”的存在肯定不能直接推出阶级的存在,有“名”并非定要有“指”,例如“上帝”、“形而上学”、“存在”等等。“阶级”和阶级经常被混合使用。让我们比较以下两个命题:
阶级是某个人群。
阶级是一个专名。
所以,一个专名是某个人群。
在第一个命题中,“阶级”有形式指代,我们使用“阶级”这个专名来代表一个人群:在第二个命题中,“阶级”有实质指代,我们是在提及“阶级”,用的是“阶级”这个专名的名称,应加上引号,因此第二个命题应写成:“阶级”是一个专名。由此可见,以上两个命题风马牛不相及,不能互为前提进行推理。
雷蒙·阿隆认为“阶级”仅仅是一个语言现象;一个为了鼓动大众参与社会革命而找的借口;阶级是不存在的。他认为,马克思当初所预言的一些东西未成为现实,如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社会关系将趋于简单化并形成更严格的阶级对立,工人阶级将趋于绝对贫困化,其革命意识将日益增长,最终将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等等。他说道:“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一场革命”的理论链条里,落脚点在于“革命”而不是“阶级”。由此,人们就从对阶级的社会学分析过渡到“一种革命斗争的政治理论。这种范围内的哲学显然具有迷惑力,因为它把分析现实与号召斗争相结合。”T·H·马歇尔认为,如果阶级的定义是建立在故意谬传的基础上,那么由阶级到“阶级”的态度就值得怀疑了。他指出,阶级体系通常注意甚至强调某些形式的不平等,并把它们作为阶级之间的屏障。至于从阶级诸特征中被选出来给予注意的方面,被某些理论家以牵强附会刻意抬高。如果以这种态度给阶级下定义的话,那么不仅仅“阶级”成了问题,包括社会阶级的存在都成了问题。不仅一些理论家们不承认社会阶级的存在,沐浴在美国例外论(American exceptionalism)中的美国民众普遍不相信它的存在。在他们看来,阶级的界限非常容易穿越,即使承认阶级的存在的那些美国人也并不认为马克思或韦伯的阶级定义适用美国。
人们普遍注意到了一个社会历史现象,即自有文字记录至今的人类社会总是呈现出一种”金字塔”或阶梯状(one above the other)的样貌:某一群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与另一群人在生产、生活、心理意识诸多方面呈现出一种质的且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差异;这样的差异表现为从塔尖到塔基之间的诸层级间或者泾渭分明或者犬牙交错地存在着层级界限。历代学者对诸层级特征的抽取及确定各层级间界限的理论活动层累起来,便形成了一幅动态的“阶级”史。而相应领域语言变化又被投射到整个社会语用结构中,使得社会交往中新的语言实践成为可能,并映射着社会历程的发展。
在摩尔根的记载中,最早把民众划分为不同阶级的人是古希腊的瑟秀斯。
瑟秀斯把民众分为三个阶级。不论其氏族关系如何,这三个阶级分别称为“士族”、“农民”和“工匠”。凡属民政和宗教方面的主要官职都由第一阶级的人担任。
此外。梭伦、塞尔维乌斯、李启纽斯、努玛等人都尝试过按照财产、技术、职业等标准划分社会阶级的试验;塔西佗在其《编年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远在摩尔根、塔西佗的记载之前,《荷马史诗》中就有“先知、医者、木匠、诗人同属‘工作者’的范畴,即用自己的手艺或本领为民众服务的人。无业游民似乎亦属自由人阶层”的记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也提到了划分自由人与奴隶的方法,比如“天赋的自由的本性”和“理性。”此外,还有社会学家们提出的一系列划分社会人群的标准。诸如吉丁斯的“类群意识”、勒蓬的“一群人的精神”、塔尔德的“模仿”和“创造”、迪尔凯姆的“社会意识的异同,”等等。无论划分的标准是什么,而这些标准所对准的人群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都告诉人们。历代社会人群区分为三六九等是一个客观真实。“阶级”来自于实存的社会人群及其表象,人群之间的差异不是“我们为每个时代划定的”,而是“每个时代本身在它所发现的各种不同的现成因素之间划定的,而且不是根据概念而是在物质生活冲突的影响下划定的。”西方主流学者也认为社会阶级是存在的,它不仅有名且有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adbb93066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