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d小调半音阶与赋格》,欢迎阅读!
简析《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
290900736 王文瑜
幻想曲早在16世纪的意大利就已经出现,不过那时还是对经文歌的严格模仿。直到巴赫时代,使用“幻想曲”一词,是指想象的自由飞翔,在这样的一首作品里,作曲家将幻想曲与赋格曲结合在一起,在最自由的形式和最严格的形式之间,激起戏剧性的对比。巴赫的幻想曲则让人感觉到更多的即兴特点,包含着“奇异的、突然的情绪变化,意味深长的抒情,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真正巴罗克式的创造”。当然巴赫本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大师,对探索键盘上的所有技巧很有兴趣。而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在运用这些技巧时,仅仅把它们当作表现思想和情感的手段。他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为演奏者提供了展示高超技艺的机会,他通过运用音栓和踏板,来挖掘羽管键琴的各种音色,包括从低音区的暗色调音响到高音区的闪烁着光泽的音响。
《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作于1720年,是一首不同凡响的作品,也是同类体裁中最优秀的一首,它建立在一连串由音阶和小琶音组成的辉煌的,气势宏伟的音流上,音流与庄重缓慢的密集和弦,对位织体交替出现,乐曲所表现的自由即兴性与悲壮的朗诵语调。它由情绪迥异的幻想曲和赋格曲两部分组成,但又以同样的调性和半音音阶统一起来。幻想曲属于即兴性质的乐曲,比前奏曲更加自由,在此曲中,其份量超过了第二部分的赋格曲, 预示了音乐会演奏用的戏剧性幻想曲这种新的钢琴体裁的出现。在最自由的幻想曲形式与最严格的赋格形式的对立之间,取得最完美的统一,而以此形成的戏剧性不仅超乎巴罗克时代人们的想象,也让现代人感到吃惊,因为它听起来更像是一首狂想曲。
巴赫赋格曲的主题往往短小精练,而《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主题是分外的长,而围绕这个主题,巴赫运用大量创作技法和乐思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必然导致整体结构的扩大,而结构的庞大也是与长大的幻想曲部分相适应的.赋格结束以后,全曲出现了富于表情的朗诵调乐节,好像是幻想曲的回声,将整个乐曲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听起来在整体上确实有着很强的即兴风格,近似爆发式的激情释放,和非常直接的情感倾诉,常常让人想到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尽管与之所使用的手法不同,但所取得的效果却如此接近。作品的“幻想曲”部分以一个极长、极宽广的呈示为始,它引导出无尽诗意的感受,旋律紧接着变得密集而连绵不绝,奔放而炽烈如火,音乐的节奏异常自由,在激荡起伏行进中的律动全然没有规则,快速的音阶、颤音和琶音奔腾而来,音符如倾泻而出,让人产生一种幻觉,似乎这音乐是任凭手指在琴键上自由弹奏的。
高音与低音、柔和与响亮、轻快与沉重、忧伤与明朗之间的大量对比和转变,以及大胆的转调,使音乐始终保持着足够的戏剧性的张力。幻想曲的第二部分以宣叙调为主,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巴赫以他特有的半音技法,引出了一连环的关系调性的转化进行。咏唱性的旋律是音乐变得压抑,深刻而沉痛的音调给人感觉更多的则是悲怆。作品的“赋格”部分依旧保持着半音色彩,有着深刻的情感因素,而与前一部分形成对比的是。“赋格”的创作手法十分简练,主题在三个声部中共出现了11次,虽然预示结束句有些变化,但8小节的原型是非常清楚的。主题在三个声部依次呈现之后,出现了7次连接部,都各具特点。音乐在主题与连接部的交替之中结合的更加缜密,气势也不断变得宏大,滚滚音流虽不似幻想曲那般随兴所至,却更显得巴赫独特的理智与热情。它开始时所表现出的巴罗克式的典雅,然而随着“赋格”的展开,激动的情绪逐步地增长,音乐产生出十分动人的效果。在“赋格”这种严格的形式中体现出情感色彩,的确并非容易的事情,但是巴赫却经常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完美地做出这种效果来,《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就是一个极其出色的例子,尤其是“赋格”的尾部,极具创作想象力,它通过开始时的最简单的素材,经过各种富于逻辑性的不间断的变化发展,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结构,最终穿过阴暗的色调,抵达光辉灿烂结尾,与“幻想曲”开始时的澎湃激情遥相呼应。
在巴罗克时期,无论是和声中还是旋律中的半音进行,都意味着情感的加强,幻想曲的一开始就以大量的半音进行,形成了充满戏剧性的气氛:
仅从谱面的外观,我们就可以想见这首幻想曲的即兴风格以及演奏它所需要的精湛技巧:
快速的音阶,琶音和颤音奔腾而来,在键盘上自由地左右运动;倾泻而出的三十二分音符,使人产生幻觉,仿佛演奏者是在幻想的驱动下自由地弹奏。接下来,音乐以上例为基础生成出各式各样的变体,高涨的情绪一直保持。幻想曲的第二段落则在内容上和表现手段上与第一段落形成对比,但仍然保持着戏剧性的音调,大胆的转调使音乐回旋周转,在幻想曲的尾声中,音乐流露出无限的悲凉。两个段落对比形象的并置,不仅加强了幻想曲的戏剧性,并且使它的篇幅扩大到巴赫之前所没有的高度。在巴赫时代,像《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曲》这样热情奔放,气宇轩昂,规模宏大,音响丰富,极富戏剧性的音乐是罕见的。当时的音乐审美观念,正如音乐评论家维克曼所主张的“美感应缓慢感知,像曙光预示黎明的到来;情感应像露珠一样掉落,而不能像大海一样倾注,这里不需要天马行空的飞行,而需要智神星的移动。”以这样的审美标准,怎么可能理解巴赫的音乐呢而事实上,巴赫音乐中炽热的情感,“受难式”的悲剧性音调,正表达了他对黑暗时代的抗争。与情绪强烈的幻想曲相比,赋格曲部分则严格,简练,克制。但从音高材料来讲,它们仍密切相连,赋格曲悠长,优美如歌的主题的开始乐句,也是几乎以半音进行为基础的,整个赋格部分充满沉思冥想的情绪。
《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以缜密的结构思维是作品的两个部分既对比鲜明,又密不可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幻想曲运用了其实奔放的走句和上下翻腾的琶音,起伏大、音域广,使这无法抑制的激情发挥的淋漓尽致。其中的宣叙调段落,巴赫以超时代的浪漫主义倾向,大胆而尽情地抒发深刻的内心情感,悲怆之意表露无遗,这是同时代的其他组曲家无法比拟的。赋格主题带有冥想的气质哲理性的思考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而深刻。在巴罗克音乐中,“半音”往往意味着情感的加强,巴赫的这一作品,恰好就是通过大量半音的运动,使得音乐充满了强烈的感情。纵向严谨的对位、横向均衡的发展,无不体现了巴赫复调手法的精湛与凝练。激情奔放的幻想曲,内敛缜密的赋格,除了在音高构成发面都以半音化为基础特征外,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参考文献:
1、张莹 巴赫《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的版本及其形态研究 2、百度百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a41f79151e79b89680226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