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闰章 钱塘观潮 诗词鉴赏与答案

2022-03-25 19:50:4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施闰章 钱塘观潮 诗词鉴赏与答案 》,欢迎阅读!
观潮,钱塘,诗词鉴赏,答案
施闰章 钱塘观潮 诗词鉴赏与答案 -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十七日观潮》(三首之三)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自古以来,钱塘江潮被誉为壮观天下无的一大胜景。每年农历八月中旬,尤其是八月十七日、十八日,钱塘江口形成涌潮,高达数米的波涛,宛若玉城雪岭,直立江面,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如此天下胜景,吸引了一代代人,也造就了不少传世诗篇。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七绝《十七日观潮》(三首之三)与清代诗人施闰章的五律《钱塘观潮》便是这方面的力作。这两首诗均描绘了钱塘江潮动人心魄的声势,也都造语新妙,但又各具特色,各尽其妙。

先看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之三)。前两句巧比妙喻,以一概万。漫漫平沙走白虹写钱塘江潮像白虹似的朝着宽阔平坦的江岸奔腾而来。诗人以奔腾的白虹比喻江潮掀起的冲天巨浪,这至少有三妙。虹是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色圆弧,诗人以之喻江潮,突出其水急浪高,此一妙也;虹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而诗人却偏偏以白虹来作比,舍虹之原色,而取其气势,此二妙也;虹本来是静止的,诗人却将它写成动态的,用以比喻奔腾的潮水,新颖别致,此三妙也。

瑶台失手玉杯空这句以传说中居住在瑶台里的神仙失手倒空了玉杯里的琼浆比喻波浪翻滚、汹涌奔腾的江潮,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后两句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以倒映在钱塘江中的晴天晚日来续写江潮。这里,诗人不明言江潮波浪起伏,汹涌澎湃,而写明朗的天空和灿烂的夕阳映在江水中的倒影,一在摆来荡去,一在时浮时沉,仿佛是江潮在摇动蓝天,浮沉夕阳,形象生动。尤其是摇动浮沉诸语下得精妙,才使整个画面动了、活了。 再看施闰章的《钱塘观潮》。此诗写诗人雨中观潮所见所感。

首联,紧扣雨中观潮之特点,以雨为背景,突出涛飞江上台,为下文进一步描绘钱塘江潮的磅礴声势作铺垫。 颔联,以千万匹骏马飞驰而来比喻钱塘江潮震天动地的涛声,以其仿佛席卷着群山奔腾而来比喻江潮不可抵挡的气势,与宋代词人潘阆的词句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酒泉子》长忆观潮”)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将状写潮涌之声势与吟咏弄潮儿的弄潮之气魄结合起来。宋代词人周密的散文《观潮》有一段描写弄潮儿的文字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泝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着墨无多,却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弄潮儿披发纹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的情景,令人拍案叫绝。施闰章的这两句诗描写弄潮儿,用语更少,别具一格。它写弄潮儿,却不明言,而以轻舟借代。驾驭轻舟的正是勇敢矫健的弄潮儿,故写轻舟,也即写弄潮儿。不写斯人,而斯人自见,这是其精妙之处。江潮汹涌澎湃,绝岸愁倾覆,可轻舟偏要投身急流之中,故溯洄。这里,诗人未具体描写弄潮之场面,而以相对照,突出了钱塘江潮惊涛拍岸的气势,更衬托出了弄潮儿迎潮而上、不畏艰险的气魄,可谓这两句诗的又一妙处。


尾联,发诗人观潮之慨。史载,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其父伍奢、兄伍尚都被楚平王杀害,他逃奔吴国,先佐吴王阖闾伐楚国,后又佐吴王夫差(阖闾之子)打败越国。最终,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迫伍子胥自杀,并下令将其尸首装入鸱夷革抛进江中。后来传说伍子胥怨恨吴王夫差,死后驱水为涛,因而,钱塘江潮又有子胥潮之称。施诗尾联发诗人观潮之后的感慨,由观潮联想到伍子胥及其传说,为伍子胥的冤死而鸣不平,笔墨转换自然,耐人寻味。

从以上对陈师道《十七日观潮》(之三)与施闰章《钱塘观潮》的简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两首诗都以生花妙笔状写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但二者各有千秋。 陈诗通篇写诗人观潮时所见雄奇景象,这在诗中是一目了然的。

施诗则不仅写诗人观潮时所见,而且写其所闻、所感。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这些着重写所见;声驱千骑疾,这是写所闻;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这是写所感。施诗既绘潮水奔腾之状,又传弄潮儿之神,发诗人观潮之慨,含蕴丰富。就其包孕的内容而言,施诗要胜过陈诗,而仅就写景而言,施诗与陈诗则各有千秋。

在摹写钱塘江潮的奔腾之状方面,陈诗采用了两个比喻,一是取喻于自然景象二是取喻于神话,一实一虚,虚实结合,取喻精当,想象奇特,极具艺术感染力。施诗也采用了两个比喻,都取喻于实体千骑万山,正是这两个贴切生动的比喻,使钱塘江潮震天动地的涛声与江潮不可抵挡的气势更为具体可感。就取喻精当而言,施诗与陈诗实难分轩轾。

《十七日观潮》(之三)《钱塘观潮》也都注重炼字,且各有特点。前者,失手摇动浮沉等动词下得精妙,加之巧比妙喻,使得钱塘江潮波浪翻滚、汹涌奔腾、摇落青天、浮沉夕阳的胜景展现于读者的面前。后者,字状波涛,新颖生动;等字配合巧比妙喻,便传神地状写出了钱塘江潮的磅礴声势;以字对举,凸现了弄潮儿迎潮而上,不畏艰险的气魄。 【注释】

见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史记》第7册,中华书局1982年校点本,第2180页。 参阅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又,冯梦龙、蔡元放编:《东周列国志》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787-792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a2295b62c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