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河北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成正比例的量-全国公开课一等奖》,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冀教版2011课标版六年级下册
成正比例的量
昌邑区林荫路实验小学 李迎
、
【教学内容】 成正比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相关联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初步感知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2、提高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新课标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结合实例,给学生提供充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探究、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来获取知识。
学法: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提高合作学习、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在小学六年里,学生学习过许多数量关系,比如总价和单价、路程和时
间等。他们在四年级还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在五年级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六年级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学习正比例的前提。学生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复习引入。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 数量,怎样求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正比例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2)(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中有总价和数量这两种量,并且数量在扩大,总价也在扩大,总价总是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总价和时间这两种量是相关联的。
板书:
相关联。
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是什么?(单价)
在这个表里,作为比值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就说比值一定。也就是:(板书)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4.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 教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 (一定) 5.教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并说出理由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定,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巩固练习(略)
2.(1)认识正比例图像。出示正比例图像,并回答问题。
(2)总结正比例图像特点: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从图象中可以直
观地看到相对应两种量的变化情况。不用计算,由一个量的值可以直接找到相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3)完成46页做一做。
(4)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3.巩固练习。 板书:
成正比例的量
3.5710.528
1=2=3=......=8=3.5
y总价
数量= 单价(一定) x= K (一定) 1. 相关联的量 2. 比值一定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采用以教带学的方式,利用多媒体的手段逐步展示教学内容并依此突破教学难点。反思如下:
1、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正比例的教学,研究的数量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一点理解起来很抽象。通过教师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从而非常自然地引入相关量而且他们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样即使同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有效地激起同学探究的欲望。最后,联系生活结束全课,让数学到生活中去。
2、教学中应多提供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正比例概念有点抽象,应该多让学生有表达自我思考的机会,从而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即使一个学生答得好,也要多叫几个学生来表达,教师需要多聆听孩子们的见解和方法,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掌握和梳理情况。
3、课堂练习要注意循序渐进,有层次性、有针对性。对于不容易理解的题目可以留着下一节提高课中出现。
教学路上,要多琢磨、多学习、多研讨、多实践、多反思。在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让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9ee882a67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