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红楼梦》中探春之悲的美学意蕴》,欢迎阅读!
摘 要:《红楼梦》的悲剧美学价值历来为人所称道,而人物的悲剧命运构成其悲剧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贾探春,凭借其不俗的才志,成为贾府姊妹中的佼佼者,然而她的人生却同样是一出悲剧:饱受庶出、没才和远嫁之苦。她被作者赋予了深厚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她的命运悲剧亦充满了丰富的美学意蕴。通过分析贾探春的三大生命之悲,以求加深对其美好形象的感知,增强对人生之悲的理解与共鸣,从而使精神得到洗涤,使心灵得以净化。
关键词:《红楼梦》; 探春;悲剧;美学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一曲红楼,颂极女儿之美,却又道尽女儿之悲。《红楼梦》用艺术的手法, 真实地描写了人生的悲剧图景,而其悲之因由,不仅与当时的社会制度不可分割,亦与人物自身的行为和性格紧密相关。因此,那种种不幸,便与我们接近到可怕的程度,促使我们反观人生,探觅解脱之法,寻求自由之路。
贾探春,贾府的三小姐,历来评论家或赞叹她的理家才能,称之为贾府的“改革者”;或推举其男人般的气慨,敢于维护“人格尊严”;或曰其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末世英才”,竭力维护封建专制和封建正统思想„„纵然各执一词,她的人生悲剧却为所有人哀叹唏嘘。她为地位和尊严苦苦挣扎;她施展熠熠才华却无法挽救濒于崩塌的大厦;她满怀悲戚,一路飘摇远嫁他乡。她的悲剧命运饱含不尽人生的无奈与辛酸,浸透了无法释然的遗憾与缺欠。她的人生悲剧和书中其他主要人物一样,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和美学价值,寄托了作者深厚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 一、庶出之悲
悲剧,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范畴。作为悲观哲学的主要代表,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从唯意志论出发,认为宇宙人生的本质就是意志,且意志是盲目的, 它无所不在,为一切生存之基础之本源。而悲剧就是描写人生可怕的事件,描写意志欲望所造成的罪恶和痛苦,所以能深刻地揭示人生的本质。基于此,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中,将“意志”在人身上的表现解释为“生活之欲”。在他看来,“欲”是无限的,它产生于不足;不足加深,则变为苦痛。一种欲满足了,新的欲又接踵而来,而且“欲之被偿也一,而不偿者什佰”,所以欲望造成的痛苦极多极深。即使各种欲望都得到满足,再也无物可求,厌倦情绪便随之而起,仍然造成一种苦痛。所以生活的主流,可以说就是苦痛。生活、欲求、苦痛,三者缠结一体,“如环无端”且“不知其所终”。人生的本质即是如此。
探春之悲,首先便出自她对地位与尊严的追求与捍卫。贾探春,虽生自“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并与姊妹们一处过着繁花似锦、书画诗酒的生活,她的庶出身份却使她不得不蒙受自卑的阴影,也逼迫她在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全力追求并捍卫自己的地位与尊严。她的母亲是奴仆出身的赵姨娘,因此她的地位自然要比嫡系的宝玉等低一级。这对于精明的探春来说无疑是一道枷锁,造成了她敏感的性格和谨慎的做事风格。她不愿听到别人说她是庶出的,她扬言:“只管认老爷、太太两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当风姐身体不适,她与李纨、宝钗协同理家之时,在处理舅舅赵国基的丧事上,她丝毫不念私情,严格按照封建家族的家规办事,发给丧费二十两银子,由此引发了母女冲突。赵姨娘言辞刻薄,说她“如今没有羽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气得探春边哭边言语:“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别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道谁给谁没脸?”她深知自己是庶出,便在行事上更多几分小心,生怕别人说了她去,没了她的尊严。可她的母亲偏偏是个不自重的愚人,每生诽谤,便牵连着她受累。就连凤姐也说,“只可惜他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子里”,“太太又疼他,虽然面上淡淡的,皆因是赵姨娘那东西闹的„„”又如,王夫人听信谗言而命凤姐抄检大观园,至探春处,探春早已预备好并将他们讽刺了一通,谁知将要走时,那王善保家的想,探春不过是个姑娘,况且又是庶出,
能怎样利害,竟故意一掀探春的衣裳,说:“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什么。”探春顿时大怒,给了她一巴掌并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拉扯我的衣掌,我不过看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性子不得了,你打谅我只同你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
由此可见,探春因自己的出身,其性格的敏感一览无余,而这敏感之下却是对自身处境的悲叹与哀怜。在封建大家庭内部,这位庶出的姑娘虽生得“俊眼修眉,顾盼神飞”,却仍要承受旁人的冷眼与懈怠,为此,自卑又自尊的她时刻注意维护正统地位与主子尊严,哪怕逼不得已不认生母。书中每每写道探春落泪,无不是出于她自言“没人疼没人顾”的处境。然而探春绝非鄙俗平庸之辈,她不满封建家庭给她安排的位置、给她安排的道路,她希望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却不能够,她无法冲破这永久的藩篱,即便奋起贴近、努力维护,也只能感到矛盾、忧虑、压抑、无力„„可悲的庶出身份伴她而生,她想努力挣脱这枷锁又绝无可能,因而这苦痛如环无端,不知其所终。 二、没才之悲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一语道破探春的没才之悲。贾探春,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自有见之忘俗的风采。虽为闺阁女儿,却有不让须眉的气概。然而,才华出众、志向高远的她却偏偏生于家道没落之时,时运不济之日,即便她曾“兴利除宿弊”,一展理家之才,却未能长久施为,更不能挽救贾府的衰败之势。
承习世代书香的贾探春,首先便在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时将自己的不凡诗才与高雅气度展露了出来。在递与众人的请帖中,她写道,“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其情之豪迈阔朗力透纸背,趣之高雅亦令人赞叹不已。那句“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不仅“文采精华”,更是探春自身冰清玉洁的写照。而最能显现她精明才华的便是她代凤姐管理大观园的时候。这位敢说敢做、有远见、机敏灵巧又自尊自强的三姑娘,将大观园纷繁的事物一宗一件管理得井井有条,“精细之处不让凤姐”。除去不念私情,严格按府里规矩给舅舅发丧费,她还想到把每月给姑娘们置备东西的买办钱免了,以免钱费了两起,东西又白丢一半。她又拿赖大家的园子与自家园子做对比,说“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在同纨、薛商议后,便决定挑选园内几个本分老实的妈妈收拾料理,免去交租纳税,只问一年可贡献些什么。这样一来,园子有专人管理,花木自会更好,不至糟蹋了东西;同时,老妈妈们亦可借此小补,不枉长年辛苦,又省下了花匠和打扫人等的工钱。凡此种种,无不精打细算,就连凤姐也不得不佩服道“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他不错。”又说“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虽然,在这简短的时间内,她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可她毕竟不是真正的管家人,事后权一移交,又哪有她多说话的余地呢?如此才华,却不得充分施展,不可谓不悲也!对此,她自己也有深切感慨――“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一番道理。偏我是个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不同于其他姊妹,探春还是家里对贾府的形势看得最清楚的人。当凤姐奉王夫人之命,携王善保家的抄检大观园时,探春对他们奚落冷笑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盼着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可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留下泪来。探春此番言说正是对贾家日后衰败的预言,她凭借见微知著的才华,敏锐地察觉到家族的颓势将成为必然。然而在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并未赋予女儿家治国理家的权力,她只能愤愤然,满怀一腔“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悲怆,无奈地看着家族日渐败落,不复盛然。 三、远嫁之悲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最后的悲剧是她终于像那天边断了线的风筝,远嫁他乡,饱受路远山遥,与亲人不能相见之苦。在咏菊花诗时,她曾写出“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之句。这首《残菊》充斥着极度悲凉的氛围,预示了探春终将远嫁的悲剧。而“知再会,莫相思”,只能是心灵的自我安慰罢了。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其一便是亲别离,即不得不与自己亲爱的人别离。而以探春的品貌和才干,尽管是庶出,若在家族鼎盛之时,必不会让她远嫁天边。她的远嫁,一定是在家道没落时出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探春此去定是一去不返。与亲人生死别离,这其中的悲痛,又岂是泪珠所能表达的?“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思亲思乡之悲,从此将伴随探春的后半生。“望家乡,路远山高”,况且,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依然是男尊女卑的封建家庭,纵有归家的愿望,自己也完全作不了主,只能掩面泣涕,任人摆布罢了。正所谓“游丝一断浑无力”,贾家势败后,没有娘家给她撑腰,她过得又会是怎样的日子呢?探春虽道“奴去也,莫牵连”,依旧显示她豁达的心境,实际却是大音稀声,大悲无泪,是无悲中的大悲痛,其中的沉痛与凄苦唯独目送女儿远去的亲人和远嫁的她才能深切体会到吧!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中演绎的人生悲剧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是因为它道出了人间百态,言尽了外形与内心具美的红楼女儿的生命之悲。她们美丽聪明,才华横溢,情韵雅洁,志行高卓,却无一逃脱得了悲剧命运的魔爪。出于身世遭遇,曹雪芹在创作中经过选择、加工和锤炼,在每一位审美客体中均融入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并赋予每一位审美客体深厚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贾探春,是作者眼中才情敏捷志存高远骄傲的三小姐,她的人生际遇与一生之悲既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亦是其自身行为与性格的产物。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亦受自身意志欲望的束缚。她的美丽聪颖、杰出诗才、高雅情调和开阔气度无不令人心生敬佩,赞叹不已,她的悲剧命运更不能不令人悲愤哀叹,喟然惋惜。虽说她距离当下的你我已有几百年,可穿越时空,她的灼灼其华依然为人们所赞叹,她为命运不公而做的努力依然值得人们敬仰。她的人生悲剧,不论是身份地位与尊严之争,还是才华的隐没而不得充分施展,抑或远嫁他乡饱受思念之苦痛,都与当下青年的处境不无关联。因此,其生命之悲必然能引起理解的深处共鸣,令相似际遇者感慨沉默、黯然神伤,却又于当下之境,鼓起寻觅改变与解脱的勇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9e84b2d240c844768eaee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