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议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
作者:张珊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7期
【摘要】文章简介了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的提出,论证了“信达雅”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信”是翻译的本体论,“达”是翻译的方法论,“雅”是翻译的目的论。作为翻译标准和翻译界的基本理论,始终是翻译界坚持的原则。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 一、前言
纵观中国和西方翻译史,翻译的标准历来是丰富多彩,众说纷纭,始终存在着争议,但总的来说,最有影响的还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虽然人们对此标准的理解和看法有所不同,但凡是谈到翻译标准的理论,始终没有脱离“信达雅”的范围,而且从总体上来说,对严复的翻译思想持肯定态度,或是吸收了他的翻译思想后又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他的翻译标准对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相信只要中国还有翻译,总还会有人念此‘三字经’!”
二、严复及“信达雅”标准的提出
谈到“信达雅”,不能不说说严复本人。严复(1854-1921),字几道,名传初、又陵,后改名复,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早期留学英国。“甲午中日战争”后,他开始试图通过翻译把当时先进的欧洲思想文化系统地输入给中国,以此“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启迪民众共赴救亡图存之大业,成为我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他的翻译选题多半是那些反映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社会科学著作,如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斯宾塞的《群学肆言》等。严复是我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启蒙思想家,是一位划时代的、独具特色的翻译家,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也”。 1898年是中国翻译史上值得特别纪念的一年。这一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以单行本问世,同时刊行的是他的《天演论·译例言》。在《天演论·译例言》中,他阐述了“信达雅”的要旨。他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他还引证儒家经典,来建立他的翻译学说。“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自此,一条不仅影响了二十年代的所有翻译家,而且也影响着后来的翻译工作者的翻译思想开始确立,被视为我国翻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三、“信达雅”及其内部关系
严复在谈“信达雅”时,明显是对这三者的主次先后关系有明确的认识。他将“信”列与三原则之首,对其含义也有明确的说明。“信”即忠实于原文的意义,所谓译文应“取明深义……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意义不背本文”。在翻译之先,译者须“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就是在他“取足喻人,不论谨合原文与否”的名学浅说中,他也坚持承用原文义旨。反过来说,不合格的译文是译者对原作“浅尝、偏至,辨之者少”,即没有透彻理解原文的思想意义所致。由此可见,严复是始终把忠实于原文的思想意义作为“信”的要义的。怎样才能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呢?“西人文法与中国迥殊,故不得不略为颠倒”,以传原文之神理,如仿西文句法(即保留原文形式)为译,“则必不可通”,如原文通而译文不通,则不信。在“信”与“达”这一对矛盾中,严复是把“信”即忠实与原作意义作为主要矛盾,作为前提,而把“达”作为次要矛盾,作为实现“信”的必要条件。”但严复其实对“达”的解释最详细。 为“达”,译者必须:1、在下笔抒词之前充分理解原文;2、由于原语与目的语的差异,译者须在译文中进行句法调整,必要时还须“前后引衬,以显其意”。有评论家认为“信”与“达”互相冲突,他们指出,如果原文不达而译文达,这算“信”吗?这可能是对“达”的误解,以为“达”即通顺、流畅、明白或易解,其实严复说的很明确,“达”是如何理解原文,调整句法一忠实表达原文意旨的方法,而不是要求译文应无条件的通顺流畅。但严复的“达”并未包涵当原文不通顺流畅时该如何处理。但我们认为,即使把“达”理解为通顺易懂,“达”作为一条原则也是可行的,并不与“信”相悖,因为大多数值得翻译的作品都是通顺的,即使在文学作品中为刻画人物的需要而让人物说出不合文法的语句是也是如此,读者应当能从上下文看懂并理解作者的用意。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译文不达,也就是不信。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中,对“雅”的解释过于简单和含糊。“雅”是什么?严复只说是“尔雅”,没有更多的解释。据说严复自己在翻译实践中追求译作语言的“古雅”,甚至力求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而反对“用近世利俗文字”,使译文同时成为上等的文言文,以登大雅之堂。他认为为了不伤“雅”,宁可“失真”即打消“信”。可见,他所追求的还不仅仅是要求保持原文的本来面目而做到“雅文雅译”,而是把所谓文雅和优美作为一般的原则提出来的。这样如果原作的文学和艺术价值不算高,译者片面追求译文的“雅”,实际上就很难保证对原文的忠实了。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即他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阶层,决定了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读者的口味。王佐良先生对此有过中肯的评价,“雅不是美化,不是把一篇原来不典雅的文章译得很典雅,而是指一种努力,要传达……原作者的心智特点,原作的精神光泽。”综上所述,“信达雅”三者的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独立的。正如许渊冲所说“信”是翻译的本体论,“达”是翻译的方法论,“雅”是翻译的目的论。 四、结论
严复译理方面的睿智和卓识,见高于世,杰然自立。第一,“信达雅”学说具有强固的奠基意义。我国自有文字翻译的千余年里主要是佛经的翻译,翻译大家辈出,支谦倡言“因循本旨”在先,道安指出“五失本三不易”,鸠摩罗什有“嚼饭与人”之喻,玄奘恪守“五不翻”之诫,不是“开而弗达”,就是偏于译技,到严复才第一次揭示“信达雅”。他吸收了他之前的翻译各家,特别是佛经译家翻译思考的积极成果,根据“译事的内在的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明确而自觉的将它们作为‘译事楷模’”,道出译事奥旨,进于翻译之道,开创近代意义上的“译学”。第二,“信达雅”学说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严复在翻译实践中运用自己的独识与先觉,将译事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在二十世纪我国翻译理论中一直具有主流地位,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学说。第三,“信达雅”学说具有某种真言性质。梁启超称:“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郁达夫甚至说“信、达、雅的三字,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尽人皆知。虽然“信达雅”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说缺乏科学的精确性、深刻性和规范性,但它切合实际,反映了翻译的内在客观规律,而且易于掌握,因此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生命力,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译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我国的翻译家必定会对严复的翻译说注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黄忠廉.重识严复的翻译思想.中国翻译,1998.
[3]罗新璋,序沈苏儒著论.“信、达、雅”—严复的翻译理论研究.中国翻译,199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bce71c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