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道原亭散文随笔》,欢迎阅读!
道原亭散文随笔
午时过后,大伙匆匆吃了午饭,稍作歇休,就赶赴靖城镇尚寨村。因为此处有一座历经数百年仍巍然屹立的三层古亭——道原亭。该亭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又在亭的左下方建有“周濂溪祠”。 刚下车,展现在眼前的是三个巨幅大字“宝珠岩”,这道原亭又如何成了宝珠岩?带着这个疑问我左折右拐爬了一百多级的石阶,终于到了“崇圣门”。“入山门千年古道,回首看万紫千红”,读到如此稚拙、心动的楹联,且不谈联韵联律如何,就看它的联意,心情再不好的人,也会一下如释重负,感觉到心旷神怡。入崇圣门,抬头一望,从四壁到房梁遍是古词古画,有桃李争春,燕雀飞舞;有书香飘逸,歌舞升平;有舟楫抢越,九龙戏珠过了崇圣门,再攀十七级台阶,就能看到道原亭。据说,该亭原为木质结构,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改为石质结构,现存清乾隆重建碑一方。整座亭塔为中空石仿木构造,呈三层六角,均用坚硬的花岗岩筑就。每层均有六根圆状石柱,三道石桥,层与层之间又加设了两道巨梁,使亭塔更为坚实牢固!一层的首道栏桥中空一栏,拱游人出入,其余五道充当栏椅,供游人歇憩纳凉。底面有24.72平方米,设有六面一米高的护栏,亭内铺设成“中圆六面太极”图案。整体高12.32米,顶端有一个金黄葫芦状塔刹,每层面之间的瓦梁,均伸出一只“龙脉”,“龙首”向上直翘腾起整个亭座石条错落有致,衔接缜密,工艺十分精湛。底层朝溪的两根石柱雕有一对数百年的石刻对联“珠海环流,水面长披太极;镜山耸峙,峰头直探天根”。二三层筑有栏杆,与第一层不同的是使用六根八面石柱。
倘若没有留意,是很难发现——在联柱的正下方,有一座当今墓主后人仍在祭扫的古墓。说是“仍在祭扫”,是从铺设华丽的现代磁砖和香烛就能看出端倪。据说,这其中也有一个传奇故事:古时墓主家徒四壁,但却是一个十分勤劳的人,忙完家里的农活后,就上山砍柴回家烧火做饭然而,有一天出门上山直到傍晚还不见回来。家人便四处寻找,翻遍了每一座高山和每一条险河直到三更锣都响了,还是找不到。家人只好等天亮再索寻。第二天,全村的人都出动了,他们找了很久,直到午后才在这亭下找到了他——旁边有一担柴火,一只水葫芦,还有一团没有吃完的干粮一群群蚂蚁,一点点,一点点地搬来细碎的小土,将其仔细埋葬他的家人忙回家拿了些甜点和米饭来,犒劳这些情深义重而又勤劳善良的蚂蚁数日后,他的家人请来了一位“风水”先生,要将其重新安葬。但那位当地十分有名的风水大师看了看四周的地理和风土,说:“此地才是他的归宿,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宝地了,”他望了望背后郁郁葱葱的高山,指着对面碧波万里,浩浩荡荡的江水,以及芗江上“万箭齐发”的帆杆,说:“于此‘圆珠’高地,指挥的是‘千军万马’!能在这里安息,是‘天做意,蚁顺天旨’,其后人必定辉煌腾达,加官进爵!不必再另选了。”家人听后,深感十分有理,便将他就地安葬。据说,此后他的家人及后人,也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的。这个关于道原亭的民间小故事,字字如珠玑,句句也在理,证明了“吉人必有天相”。
走下道原亭,我们拜谒了“周濂溪祠”。它坐西朝东,为单进式山斗拱廊型庙宇,殿堂总面积158平方米,整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走进周濂溪祠,祠内供奉三尊雕像,栩栩如生,威严肃穆。正中为孔子(前551-前479年),上方木匾题“万世师表”,下有红绸布绣字“学而优则仕”;左侧为周文公,即周濂溪(公元1017-1073年),上方木匾题“数理大师”,下有红绸布绣字“科甲及第”;右侧为朱文公,即朱熹(公元1130-1200年),上方木匾题“理学军师”,下有红绸布绣字“金榜题名”等字样。对此,我有些不解,“孔子”居中,为什么不是“孔仲尼祠”,而是“周濂溪祠”?在中国古代,这是有严格区分的。且不谈祠庙,就中国古代宫廷而言,这是文武百官上朝商量国事的地方,因有“文官执笔安天下,武官上马定乾坤”之说!所以,一定要“东华门文官走,西华门武官行”;站班也是要以皇帝“坐北朝南”为基准,文左武右,文大武小。“周濂溪祠”里的三尊神像,虽均为文生面世,可也不能这样。带着这个问题,我问了祠庙的管理员,他才告诉我——这里原本是没有孔子的神像,这尊神像是抗战时期从南靖旧县城靖城城内移到此的。抗战时期南靖靖城曾遭遇日本飞机的两次轰炸,一次是在1939年5月7日上午8时,一次是在1940年4月26日。在第二次空袭中,日机出动四架,投了2枚炸弹,其中一枚落就在城隍庙前,炸毁王氏宗祠和六间房屋。孔子的.神像也于那个时重新找出,迁移到此的。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有“万世师表”的尊称,所以自然要居中,于是就把周文公的神像摆在左边为大的位置,但祠名的名称不变,还是“周濂溪祠”。我听了,才明白其中的原由。
道原亭与周濂溪祠在靖城镇尚寨村,这里因传有“七子五登科”佳话而远近闻名。据《南靖县志》(清乾隆版)记载,“祠以圆山五峰为屏障,榜眼大帽为藩篱,天马诸山,势如星拱,明灯继晷,如珠发炬,自此,地多出科目。”而《南靖县志》(民国稿本)卷二十八的“丛谈”记载,“明永乐辛卯(公元1411年),邑诸生赴省试者七人,领荐者五人:李贞、赖清、江澄、张骥、卢闰。”所以,最早登科第是明永乐辛卯年,当时七人上省赴试,有五人齐中举人。到了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江澄(雁塔人)又登进士。同年,李贞再榜眼及第,为第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
而据民国稿本《南靖县志》卷十四(清·武科)记载:“吴锡章,乾隆乙未(一七七五年),一甲一名,钦点侍卫。”这位武状元也是靖城镇尚寨村人,曾任乾隆御前侍卫。据说殿试时还发生一段小故事:或许由于旅途劳顿,或许因为神情紧张,在舞120斤的大刀时,突然脱手而落,于此情急之下,他忙右脚做了个勾腿动作,将大刀接回,然后再往上一抛,双手又接住,形成一个横刀立马姿势,再神情自若地挥舞起来整个回合果然飒爽英姿,威风凛凛,没漏出半点破绽。乾隆皇帝见了,龙颜大悦,问其是何招式?吴锡璋急中生智,忙答曰:“魁星踢斗”。于是,便被乾隆皇帝钦点为第一甲第一名武状元,授御前侍卫官职,晋封四品武德骑尉。
接着,我们登上崇圣门上方向四周瞭望,东面的芗江引水枢纽工程,让部分缓缓东流的水向西而去,使道原亭成了三面,甚至四面(水较大时)环水的小屿,从
高处往下鸟瞰,郁郁葱葱的道原亭则成了一颗水上突起浑圆的“明珠”;更何况,“明珠”一带民间又传有“宝珠瑞气多,七子五登科”的佳话。因此“宝珠岩”的佳谓也就自然而成。
足见“宝珠岩”一带不仅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也是一个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地方。历史上从明至清,出了五名举人,一名进士,两名状元;其中状元还是一文一武!
古有“福地福人居”的至理名言,看来——人要创业与休养生息,也要选择“宜居宜业”的场所。所谓“近朱者红,近墨者黑”也是这个道理,试想想:人们都在为美好的明天,锦绣的前程而奋发图强,那还有谁不拼搏进取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8990a82b3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