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夕七巧》,欢迎阅读!
七夕七巧
作者:暂无
来源:《收藏/拍卖》 2014年第8期
历代诗人每逢七夕所作诗篇往往寄寓的是离别之痛与悲情之苦,大抵愁字当头,少有宋代秦观《鹊桥仙》那样的豁达,“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也成了千古绝唱。
但其实七夕节起初并不是情人节,而是乞巧节。七夕节缘起于汉代,历代文人笔记中多有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当时的风俗是:“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可见当时的七夕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悲凄的爱情故事,而是为了纪念织女,女性通过“拜织女”来祈愿拥有智慧和巧艺。
到唐代,七夕节庆活动越来越热闹,虽然祭祀的是牛郎织女星,但仍是乞巧为主。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到宋代,七夕被作为“女儿节”,妇女多在庭院中陈瓜果、剪刀、女红、剪纸等物,除了乞巧外,还祈求美好姻缘。富贵人家多在庭院中结彩楼,被称为“乞巧楼”。首都汴梁街市上还有卖巧果、磨喝乐(手捏的小泥人儿)、水上浮(用蜡塑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等乞巧玩物与食品。
元、明、清各代花样更多,除了在庭中摆设香案,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穿七针孔外,还会捉蜘蛛放到盒子里,第二天早上斗蛛网,网丝圆正的叫“得巧”;还有一个比赛项目是“丢针”,把绣花针轻轻地丢在盛水的碗里,能浮在水面的叫“大吉”。
由于七夕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很重要,所以这一题材也一向被历代画家所钟爱。不同于诗人们的悲情,画家多描绘热闹的乞巧场景。据画史记载,南北朝时梁朝陆探微已经开始表现乞巧题材,唐代张萱画过《宫中七夕乞巧图》,宋代燕文贵也画过《七夕夜市图》。元明清至今,这一题材一再被图咏表现,只可惜作品传世不多,有幸流传至今的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李嵩《汉宫乞巧图》扇面、上海博物馆藏清丁观鹏《乞巧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乞巧图》(据传是明代仇英所作,有研究认为此画用笔较为软弱无力,与仇英精致细腻的笔法大不相同,应非其所作)等。
李嵩《汉宫乞巧图》尺幅过小,只见楼阁,人物活动难辨认,倒是可以在丁观鹏《乞巧图》中一窥古代七夕乞巧的盛况,该画用白描写出七夕夜间庭院中妇女们燃烛斋供的情景,图中贵妇三五成群,或立或坐,或相互交谈,或轻盈漫步,或仰穿针线。众侍女忙于上灯、烧水、执壶、捧盘、抬桌,画卷结尾到向天斋供为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746b2f5b9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