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市井文化

2022-04-06 20:34: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市井文化》,欢迎阅读!
清明上河图,市井,北宋,文化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市井文化

一、引言

北宋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的迅猛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使新兴的市民阶层地位日益上升。同时,市井文化也是从北宋开始繁荣发展的,它直接影响到了宋代市民的精神消费,它标志着市民阶层独立性的形成。

市井,含有“街市、市场”以及“粗俗鄙陋”之意。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它反映着市民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态,表现出浅近而表面化的喜怒哀乐。它自由闲散缺乏庄严,缺少深刻性和心灵冲击力,“没有现实与历史的深层次的忧患,更没有血与火的悲剧意识。

而市井文化在绘画艺术中的典型表现就是风俗画。北宋风俗画的兴盛是世俗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它作为世俗艺术的表达形式之一,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世俗之美的肯定和对现实生活的赞美,《清明上河图》正是其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画,它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作者以全景式构图展现了12 世纪我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貌。此图不仅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无尽的文化价值,其中的场景真实地再现了京城汴梁的市井风情。

本文从《清明上河图》出发,浅谈北宋的市井文化及其繁荣发展的原因。 二、《清明上河图》及北宋市井文化 1.《清明上河图》简介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原画长528.7厘米,24.8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描绘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牛和马、骡、驴等牲畜共50多头、匹,车、轿共20多辆、顶,大小船只20多艘。交通运载工具形形色色,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的工商、交通、风俗、服饰和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虽是感到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直奔汴河畔。同时,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明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拉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还有“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


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桥头布遍刀剪摊、饮食摊和各种杂货摊,两位摊主正争相招呼一位过客来看自己的货物。这里名副其实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可称为画面的高潮片段。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把一派商业都市的繁华景象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2.《清明上河图》与北宋市井文化

《清明上河图》无论就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它所描绘的包罗万象的内容,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水准,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北宋是一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空前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当时的绘画艺术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丰富的市井生活内容成为画家们描绘的新题材。而《清明上河图》正是北宋文化,市井风情的缩影。它反映了北宋市井风情的如下几个方面:

(一)商品经济在城市扩散

宋人在信用社会里安居乐业,在《清明上河图》里,我们看到了繁荣而从容的世相,那是以消费为导向的小商品经济的卖场。张择端在画《清明上河图》时,也许是坐在汴京闹市中心的某个角落,对市井百态细细写真。茶楼酒肆,店铺码头,每天都有他的身姿。他不画上层贵族的矜持,也不画富豪的奢华,而是专注于商铺的繁荣以及各色人等的活动。

宋代是历史上城市和市镇兴旺发达的时期。汴京城从商业角度来看有三方面变化:1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城市格局打破了市、坊的界限,也就是说,集市贸易的地方与百姓生活的地方的严格界限被打破,被住宅和商店相混合的城市街道形式所取代;2时间的限制被打破,出现了早市、夜市,以及瓦肆等娱乐场所;3商业管理上有所突破,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控和干预力度。同时,汴京城内,店铺、酒楼沿街设立,连普通市民居住的胡同、小巷也面街开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商业功能大大增强。

北宋商业化城市的面貌和社会生活,与前代相比,大为改观,展现出新气象、新特征的商业城市因此成为宋代市井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基地。《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宋代消费主义的文化品味,商品经济在这里潜移默化,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被陶冶出了诗情画意。虽说是汴京,皇都气象在这里反倒偃旗息鼓了,几乎就看不到有什么庄严肃穆的场景,画面上充满了自由活泼的市井气息,劳作奔忙的市民,使城市沸腾了! (二)人口的增长使文化下移,市井文化繁荣发展

关于北宋的人口,北宋初年仅有户650万左右。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元丰(1078年—1085年)年间,全国有户1600万。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崇宁元年(1102年)全国有户2000(实际各路相加为1730万)北宋大观三年户数达2088万,人口约1.1275亿人。也就是说,在北宋,人口呈现迅速增长的状态。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到的热闹的街市、熙熙攘攘的人群、桥下繁忙的运河漕运以及市区接踵摩肩的人群,无不显示出人口数量的巨大。

人口的迅速增长,促进了北宋经济的繁荣,从而使大量的手工业者、小业主、艺人、军


士、吏员、仆役,还有一个由妓女、流氓、无赖组成的寄生者阶层,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市民阶层。这样一个市民阶层无疑是社会的绝大多数人群,而市井文化正符合这些人群的品味和喜好,从而使文化下移,市井文化繁荣发展。 (三)话本小说成为市井娱乐的主流

鲁迅先生在论述我国小说的发展历史时,曾说过:“总之,宋人‘说话’的影响是非常之大。后来的小说,十分之九是本于话本的。”他所说的“话本”,就是人们常说的“宋元话本”。它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锁链,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我国的“说话”发展至北宋已十分兴盛。郎瑛的《七修类稿》说“小说起宋仁宗,盖太平盛久,国家闲暇,日欲进一奇怪之事以娱之,故小说得胜头回之后,即云‘话说赵宋某年’这里的小说,显然是指话本小说。

话本小说是当时城市中最受欢迎、普及最广、成就最大的文化艺术形式。市民文化在北宋的兴盛,离不开话本小说。当时话本主要有三大类:讲史、说经、小说。其中“小说”一家是最受市民欢迎的种类,因为小说话本往往直接取材于市民自己的现实生活,宣扬的也是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北宋以前,民众的娱乐中心往往集中在寺院庙宇里,民间文化常常依附着佛教文化的传播而有所发展。到宋代,为了满足新兴的市民阶层精神生活的需要,在城市中产生了数量和规模都十分可观的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有关北宋汴京瓦子的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东京梦华录》《水浒传》中都有描写勾栏艺人演出场面,据此可推测出当时瓦子勾栏的普及状况。

由于文人的参与,宋代的说话人和话本作者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素质上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因而说话技艺在当时蓬勃发展,并成为市井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市井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结语

《清明上河图》通过描绘京城的两岸风光,反映出了北宋市井文化的繁荣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布局的商业化,以及人口的大量增长,为市井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和人员基础,市民阶层的发展使得市井文化的发展成为必然。最后,“说话”艺术,尤其是话本小说的兴盛,标志着市井文化在北宋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冬君.《清明上河图》里的市井风情,今晚报.2012119日;

2 张兵.北宋的“说话”和话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3 刘华,曹玎玎.北宋市井文化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影响,《美与时代().2010

年第12期;

4 张枥今.病态繁荣的北宋文化,贵州政协报(网络版).201056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74473eded630b1c58eeb57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