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民俗类非遗在当代的保护与传承》,欢迎阅读!
民俗类非遗在当代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民俗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累积形成的文化,且具有社会风俗和行为风俗的历史性传承下来的文化。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中的基础文化之一,同时,民俗也是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演变发展的。本文主要对其民俗类非遗在当代的做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探讨分析。 关键词:社会;传承;保护;复兴 前言:
民俗民俗是指民间习俗,代表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中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它的起源主要是满足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同时它也代表着民族的宗教信仰。民俗同时也是规范人群的行为和心理以及语言的无形力量,是民众们传承与创造文化的重要方式。在我国的悠久的历史成长中,民俗文化在每个民族都具有相应的特色,所以民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是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由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和挖掘研究分析以及当代的传承保护措施。
一、正确的树立民俗文化观,有科学地辨析民俗事象
民俗文化的产生就自带有社会性与整体性以及复杂多样性呈现。因此在复杂的民俗事象中产生良俗与陋俗市必然的。当前我们要保护传承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的我们弘扬与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范畴[1]。比如:民俗中精华与良俗。然而这个执行标准是要根据以下一个方面出发的:第一增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有利于我们维护国家统一;第二,利于民族团结;第三,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第四,适应于当代生活与生产且能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第五,能够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风俗习惯;最后重要的一点要具有文明性与实用性以及合理性,且属于应保护传承的良俗。比如:中国古代的妇女的缠足习俗,这是反科学的,它这样操作是不利于人的基本身心健康的,因此这种习俗是不应传承与传播的,所以它不属于保护对象。良俗才是我们当代人保护与传承下去且要弘扬广大。
当面对极其丰富复杂的民俗事象中,应要对其文化性质进行有效认定,应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给予正确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在不断的深入发展,因此我国的民俗文化也是焕然一新,从而有了新的活力[2]。无论如何,在实践过程中都要合理科学的做出明确的辨析,但依然会存在相应的各种问题产生。如:部门官员与学者们对人类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现象一般会归结于简单地进步与落后政治概念中,所以就会民间文化沦为是其中的封建迷信,从而把它看着为人类思维与意识的对立物,这样的观念与认识的产生也有一部分是来之历史的原因,但更多是反映出这些人对民俗事象的辨析模糊所产生的,从而在决策是谨慎甚微的。更多在实践中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就采取简单的处理方式。这样的过程是会导致我国的民俗文化受到相应的创伤,直接导致非遗保护从而远离于民众。
民俗自古今来都是没有任何中断的,是根据人们俗信的不同从而规范着他们的行事中的日常生活,它一般呈现多样性的,很多都是被社会群众认可的,很多民众把俗信当着是生活中的目的,并没有产生对生活有不利于影响,更多是人们心中的生活的信仰。因此,我们更应明确的分析与认知,就要正确的对待俗信。 比如南方民众中大部分的人会求神拜佛这样的活动,其实这种信仰是来自于宗教,主要是由鬼魂观念而转变为神。在古代就有了鬼魂之说,以为是鬼魂是息
息不灭的,从而产生鬼魂观念,再而转化为神的观念弥漫着人类生活的方面,至今都是延绵不绝。虽然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但人类还是获取精神的寄托和心灵上的慰籍满足感。以此这种民间文化是属于合理性的民俗文化,不应采取否定的态度,应尊重民众对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习俗需求,可以通过正确的方式对民众进行积极的引导提高民族文化的素质。总而言之,要科学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当代民间习俗信仰的社会文化,才能使其真正意义上进行保护传承[3]。 二、遵从民俗文化的演化过程规律,做到在保护中传承发展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层不变的,都是在演变过程中不断总结,然而民俗也是如此。都是在不断的变异、演化过程中发展,就如同一条生生不息的小河静静地流淌着。民俗的变异一般都是来自于民众的生活,但社会的生活一直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因此,民俗和生活是精密相连的,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所以民俗的形成一部分来源于历史,一部分是来源于现实,决定了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有一个全新的习俗,在原有的历史民俗中不断流传、演化、发展,更多的是来自人们的主观愿望及客观条件等[4]。如:人际交往的习俗,由原来的面对面交流转化为互联网上沟通,微信交流,还可通过互联网实现网上购物、娱乐等。在婚姻习俗中,不再以传统的方式进行婚礼仪式,更多的是简约的方式办一场喜庆欢乐的婚礼。然而有些传统节日也在不断的演变,在发展中不断与时俱进,如春节传统的习俗是要放鞭炮驱邪,但如今是为了环保,大家就简约贴对联形式迎春,曾经过年去给长辈拜年需当面叩头施礼,现在是以电话或者微信进行祝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面对这种习俗,不管怎样演化这种习俗,这种习俗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美,我们应积极的发扬光大且传承下去,同时还需结合现代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不断创新,使这种传统文化能有别样的韵味气息。 三、复兴民俗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民俗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是占重要的地位,所以它不仅仅来源于生活且存在于生活,是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从而产生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继而传承发展和生生不息。对于它的保护,应采取正确的途径来保护,以此引导民众的日常生活的传承与 利用。如果此关节不能很多的衔接,那么民俗就会像鱼儿离开了水一样的丧失了生命。
民俗文化的保护要根据它所依赖的环境来实现,而它的环境主要是由民众的生活方式组成的,因此是离不开这些创造文化的民众。每一种传统良俗文化都是经过历史的演变破蛹而出换发出新生命力以此形成一种稳定的文化生态,从而让人们有了保护和传承下去。可是目前我国的农村的状况还是不那么尽人如意,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使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发展成工业社会,从而有了大的转型。因此,人们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其人生的梦想,奔向大城市求学,生活、工作,因此农村就形成了“空巢老人村”,然而大部分的农田也荒废了,农间手艺也没有传承人,因此市场的各种传统工艺品在不断的消失。同时农村缺少年轻的人气,很多习俗会慢慢的消失,甚至走向衰亡。因此,民俗类非遗在当代保护与传承,重要的核心还是人,只能关注于重要的人这个载体。所以它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振兴农村,才能恢复它的生机与活力,只有坚持乡村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原则,就能全面提升农村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如:开展农村戏曲曲艺活动、美丽乡村建设。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其经济价值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及文化氛围、文化生活丰富多样化,从而满足于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真正意义的实现其目标,做到实在的保护传承好文化发展。此时,乡风文明的建设也是非常关键的作用,如:可以采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融入到乡村规定中,从而规范民众,实现意义
上的教育落地。所以,振兴农村的发展是有利于民俗文化传播及成长,实现民俗类非遗在当代的保护与传承。
四、发展地方特色的民俗旅游,盘活民俗资源
民俗文化的价值在当代的旅游中呈现彰显,所以,民俗与旅游也是相对应的,两者的结合是可以发挥其重要的影响力与传播力,从而增加其民众对民主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使民众积极参与其中体验。如:可以通过民俗旅游中体验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体验到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与地域人文风情以及地域文化魅力。借此外来游客与本地游客的沟通交流,可以彼此促进其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和民俗文化的迁移扩散以及地域文化的吸引力强化。同时发展其地方特色民俗旅游文化,可助于乡村美丽建设,从而实现文化与价值共赢。所以,民俗旅游的开发可以创造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被保护以及主动保护传承的发展。
总之,民俗文化的保护应在现实中传延,如果不能有效的衔接,将会像大地失去了土壤的滋润,鱼儿离开了水一样的丧失了生命,走向衰亡是必然趋势。因此,要把民俗当作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河,永无止境的奔向前方。但它始终是由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不断传承下来的,要对其合理科学的保护与发扬传承这种传统民俗文化,在现实中不断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立朴[1]. 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9(6) : 126-128.
[2] 郑亚敬, 苏文灏, 巴妍, et al. 非遗文化与当代时尚消费市场的融合研究[J]. 辽宁丝绸, 2019(1) : 17-23.
[3] 钱永平, 杨光华. 2003-2017年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述评[J]. 中华戏曲, 2018(1):337-355.
[4] 蔡颖熙. 南充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现状概述[J]. 明日风尚, 2019(10):74-74.
作者简介:陈发明、男(1986.03.01),汉族,本科学士,职称:群众文化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73655bc92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