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汶川地震地质与滑坡灾害概论》读书报告》,欢迎阅读!
读书报告
《汶川地震地质与滑坡灾害概论》读书报告
书名《汶川地震地质与滑坡灾害概论》,地质出版社,殷跃平著。
全书共分7章。在系统整理各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概要论述龙门山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与构造活动特征,综合分析汶川地震变形、地震破裂、同震位移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类型、发育过程和形成机理,反思有关科学问题。
概要阐述了汶川8.0级地震发震构造一一龙门山断裂带地质成因、演化历史和活动特征:介绍了自.1991年以来,特别是地震发生前后,龙门山断裂带及邻近地区地壳运动的GPS监测成果,以及沿龙门山断.裂带产生的地震陡坎、地震鼓包、地表破裂等地震变形和同震位移调查成果。系统介绍了汶川地震诱发的15000多处滑坡等地质灾害基本分布和33处滑坡堪塞湖的风险评价结果;对地震滑坡的触发机理和类型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通过实例分析了地震滑坡的气垫效应、碎屑流效应和铲刮效应等高速远程滑动特征;最后,对汶川8.0级地震带来的问题进行了科学反思。
第一章为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主要论述了龙门山构造带的地质成因、构造演化历史,以及新构造活动特征。特别强调了龙门山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缘的现代地壳运动围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作顺时针运动的滇藏旋转构造的一部分,与鲜水河断裂、小金河断裂、安宁河断裂、小江断裂等形成于统一的构造应力场中,构成“Y”字型活动构造体系,成为我国南北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地震研究应注重区域活动构造的动力学与运动学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为地震前后地壳运动GPS监测分析。介绍了自1991年以来,在龙门山及邻区开展GPS监测现代地壳运动的成果,特别介绍了地震发生后,在龙门山地区的GPS监测数据。认为: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地区挤压速率达到1mm/a,具有长周期、低速率的特征;地震时,龙门山断裂带以东四川盆地向北西移动并局部下降,龙门山汶川——冒茂县和平武——青川断裂以西地区向南动位移量增大并抬升,获得龙门山地区的同震位移量达到1051mm,龙门山中段以右旋走滑——挤压作用为特征,而北段以挤压——走滑作用为特征。
第三章为地震断裂活动及同震位移。介绍了沿都江堰——映秀、都江堰——虹口、汉旺——清平、安县——北川、平通——陈家坝、江油——南坝、竹园——关庄——青川、阳平关——金山寺及白龙江西岸公路及两侧,对龙门山断裂带在汶川地震时的地表破裂、地震变形和同震位移的野外调查成果。主要类型包括
1
地震陡、地震断裂、地震鼓包和地震破裂,形成长达300Km的地震变形带。在震中区映秀观测到最大同震位移为7.6m,虹口右旋走滑位移为2.7m,北川右旋斜冲总位移为6.6m,平通右旋斜冲总位移为4.4m。龙门山前缘的汉旺——漩口断裂及龙门山后缘的茂县——汶川断裂、青川断裂也发生了显著的同震断裂活动,但同震位移为1.0m。
第四章为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基于大量野外调查资料,着重介绍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并对滑坡、堰塞湖进行了风险评估。汶川8.0级地震触发了15000多处滑坡、崩塌、泥石流,估计直接造成2万人死亡。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2700多处,以崩塌体增加最为显著,威胁近百万人的生命安全。通过综合分析堰塞湖库容、滑坡坝高以及坝体物质组成和结构,对地震形成的33处坝高大于10m的滑坡堰塞湖进行了评估,划分出极高、高、中和低四种溃决危险。据遥感和现场初步调查,位于安县高川乡的大光包滑坡是汶川地震触发的体积最大的滑坡,前后缘长4500m。滑坡堆积体长2800m,宽1700—2200m,最大厚度达580m,若以平均厚度200m计,体积达10*108m3。
第五章为地震滑坡触发特征分析。通过现场调查、地面强震加速记录分析,沿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10Km范围内),竖向地震力要大于水平力。因此,汶川地震触发了大量“特殊类型”滑坡,与常见重力主导的滑坡明显不同,这些滑坡的滑床往往不具连续平整的滑面,是由于上部滑体被地震力抛掷后与下部滑床边缘发生“撞击”的结果,是极震区滑坡的一大共性,并以阶型滑坡、凸型滑坡、勺型崩落、座落(振胀)型滑坡、巨大滚石五种类型最为典型。
第六章为地震滑坡高速远程特征分析。初步分析认为,高速远程滑坡发生了3种效应:①高速气垫效应,滑坡体由较大块石和土构成,具有一定厚度,飞行行程可达3km;②碎屑流效应,撞击粉碎的土石呈流动状态,特别是含水丰富时,形成长程流滑;③铲刮效应,巨大撞击力导致下部岩体崩裂,形成新滑坡、崩塌,但其厚度通常不大,滑床起伏不平。本章解剖了3个典型滑坡:第一例滑坡发生于映秀南牛圈沟,滑坡转化为高速碎屑流,经历四次撞击斜坡和转向,形成长约3.2km,高差900m的运动径迹,这可能是汶川地震触发的滑动距离最远的滑坡。第二例滑坡发生在北川县城城西,具有高位抛滑撞击、滑覆、气浪击毁3个阶段特征,整体飞行约400m,超覆于老县城之上,导致数百间房屋被毁,其中,6层以上建筑约50幢,1600人被埋死亡,是汶川地震触发的最严重的滑坡灾难。第三例滑坡发生在青川东河口,前后缘高差700m,滑程约2400m,7个村庄被埋,约400人死亡,是汶川地震触发的机理最为复杂的复合型滑坡。
第七章为认识与反思。在上述六章的基础上,综合研究了汶川地震变形、地震破裂及地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结合西部构造强烈活动区重大工程建设和汶川地震区灾后恢复重建,对如何选择和评价“安全岛”等进行了思考。20世纪60年代依据李四光先生“安全岛”思想指导选址的工程并未受到毁灭性打击,成为地质力学服务于重大工程建设的典范。提出了在我国西部地区,必须强化对一二级构造结构面控制的山体稳定和区域地壳稳定性的研究,从调查、勘察、评价,到如何进行控制和改造的见解。
2
读完整本书后,我也有很多感触。地质灾害是一种避免不了的自然现象,所以我们应该通过监测预报、加固建筑物、建立完善的避灾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我们自己,将损失降到最低。而监测预报,不能仅仅通过某种灾害的监测来确定,因为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并不是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所以灾害的预报应该通过各种领域综合的数据来确定。同时加强高科技手段的应用,研制、引进世界先进的仪器,重视大学地质学科的发展,完善学科的教育建设,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加强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理论交流。同时,在建设前期的规划时期,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影响,尽量避开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严格审查每一个建设项目的选址,不能抱着侥幸心理选用灾害易发区。在规划中充分考虑灾害的影响力,建立完善的避灾体系,保证灾害来临时的生命安全。再次,严格把关建筑物的质量,确保灾害来临时建筑物的抵抗能力。
总之,希望能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科学的方法,将灾害对人类的破坏性降到最低。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68d68dbb9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