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之为人”——人本主义的解读》,欢迎阅读!
“人之为人”——人本主义的解读
作者:高娟娟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2期
高娟娟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摘 要:随着历史的变迁,人学发展迅速。人是理性与非理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和而统一”。近代人本主义的“人”的内涵与叙述形式都存在形而上的不足。通过批判近代人本主义,对人的认识有一个新的本质的解读,超越了近代的理解,从而具有了当代意义。
关键词:人;人本主义;理性
中图分类号:B84-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51-02
一、西方人本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概况
西方哲学对人的理解体现在人本主义的发展之中。人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人有不同的理解。对人的理解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把人与自然区分开来,突出人的重要性。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的命题。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可以体验存在,但是不能被思维,因此存在就不能在思维的国度里存在,这时的理性就毅然决然地把存在给驱除。所以对此理解要从普遍理性而非特殊经验的方面去理解。近代人本主义的发展是以西方传统哲学中人学理论为基础的。近代哲学家笛卡尔把对人的哲学发展为“我思故我在”,根据这个理论,对人的定义将以“我思”为基础。他声称“思想”指的是在我们身上发生的我们所直接意识到的一切。其基本成分是理性,并且占有不同寻常的优先地位。在逻辑方面,重视人的理性发展更有助于人的逻辑思维的发展。相比具体存在的状态,人的理性本质更具有优越性。另一方面,人作为认知的主体,对立于客体,以普遍理性的形式存在着。人在理性本质抽象方面与世界相分离。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把近代人本主义对人的探讨推向了最高峰。宇宙在黑格尔的理论中,是有逻辑性、理性的。人的理性本质在黑格尔看来,不仅存在于本体论领域,还存在于辩证法领域里。人成了黑格尔所建构的绝对理念发展的逻辑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我们强调近代人本主义中的人的理性本质,意图是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自由。但是当把理性推向绝对时,人被看成是普遍的、纯思维的东西的某种偶然的辨析。近代人本主义重视人的社会学含义,把人看成社会的人,进而就丢失了人的自主性了。人要是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自由。分析近代人本主义的时间发展,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人为何物,人是什么?近代哲学从存在角度出发,思考“人是什么”,这种思考模式也就形成了人的存在模式的提问和回答。柏拉图对人的理性本质思考超越了过去,展现了一个新的视角。西方传统哲学对人的理解,代表着在人的问题上的流行看法。同时,对人进行解读,不得不提到实体。实体这一词,可以表述为作为存在物的存在,也可以表述为存在者本身。真正具有实体的性质的原理是从柏拉图的“理念”开始的。笛卡尔认为实体是一种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事物,它是独我而在。近代人本主义在关于“人”的理论中,在内容上归结本质为理性,在叙述形式上为“人是什么”。
二、近代人本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内容及存在的缺陷
以近代人本主义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哲学,在以理性和主体对人的概念加以规定。而我们对人做出提问,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是什么问题上,对人的提问不能按照所固有的模式下定义,这样才能对概念加以界定。近代人本主义对人的理解片面、不客观。其形成的理性系统必然受到挑战。“人是什么”只是对人的某种、个别的属性概括表达,因此无论什么答案都是不全面
的。近代人本主义在内容上单纯强调理性、主体都是极端的。那么如何才能对人做出追问呢?西方传统哲学中“人是谁”之问代表着对人的一种“真诠释”,提问“人是谁”可以打破传统的习惯观点的固有模式。同时,这种新的诠释可以产生一个新的思考线路,找到对人的学说研究的新方向,从而不用对“人是什么”进行考察了。在西方传统哲学中,已形成的对人的理解与人之为人的问题是大相径庭的。“人之为人”的实质是强调人的存在论天职,其性质在形同“去存在”,所谓的“去”就是不存在。人总是去存在的种种可能方式,这不是讨论“人是什么”。人总是处于世界中,不是与外物彻底隔绝的。人与世界处于一种不可分割的浑然一体之中。同时人也存在着非存在,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人是有限的,这在存在与不存在中体现出来。近代和现代人本主义都重视人这个主体,形而上学的西方哲学从生物性上理解人。换句话讲,人不是一种规定实体,人具有非实体性,一方面本质在于它去存在,“人”的存在就在于它的生存,“人”就是它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具有向来我属性,“人”总是我的存在。“人”的向来我属性只证明了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体,“人”总是与世界相关联的。人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人在自身、与他人、与世界之间都不存在二元对立。但人是二元性的,其最主要的理解即人和世界是不同的存在,人独立于世界。通过对人的非二元性的揭示,表达了这样一种认识,人不是世界之“本”或中心的主体,人不是与世界相隔离、相对立的,而是与世界共为一体。
三、“人之为人”的内容与叙述范式的优越性
近代人本主义以理性的视角解析人,但其存在两方面的不足。首先,近代人本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性,容易进入左的思维。其次,近代人本主义仍然止步于对人的理解的理性模式之中,没有打破传统哲学范围的界限。近代人本主义依旧把人的存在作为主体的存在。与此相比,真正的人应该“更少一些”。最后,近现代的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都单纯从理性方面去解析人,这显然存在是片面性。而现代人本主义在近代人本主义的基础有了很大提升。现代人本主义对人的理解不只停留在理性方面,而是从理性对非理性层面的“人”进行理解。不论是近代人本主义对人的理性本质的认识,还是现代的非理性本质的认识,都把人与世界相脱离,这就不能正确解析“人”。
“人之为人”的提问与近代人本主义不同,它摆脱了理性与非理性的纷争。对人的理解不能单单地从理性或非理性视角,因为最根本的解释离不开“人”的内涵发展变化。首先,人不是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的存在物。其次,“人”“在世界之中”,其本质就是“操心”。操心是“人”在世的基本结构,它在本质上不能和整体分离。我们不能把“操心”理解为一种因特殊行为等造成的抑郁心理。最后,“人”在世的基本结构中,操心也显现着“害怕”。“害怕”所显示的一种情况就是“人”自身。因此,其现身方式与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乡联系,即“人”在其中的世界展开来,进而揭示其存在。现代人本主义从根本上深化了对人的理解,现代人本主义中的“人”使人的生命个体化。通过对人的的追问,“我在”即成为揭示存在的秘密的钥匙。人没有了优越性,其地位被否定。“我思故我在”的人的解释被超越,因而对人的非理性理解也被推翻。人从西方哲学传统即形而上学传统、人本主义传统中的“主体”,恢复到“提出存在的问题的存在者”的原有身份。
四、“人之为人”的现实意义
“人之为人”的意义表现在:第一,打破了传统的对人的存在的提问方式,即“人是什
么”。人不再局限为以理性为核心的精神存在,也不再解释为非理性的个人的情感体验。第二,把人放在世界之中,打破传统的固有认识模式。主体不再孤立了,人与世界的界限不那么清楚了。同时人从抽象的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中解放出来,更加巩固了人不再是孤立的个体的解释。第三,“人之为人”的问题解答,排除了和宗教相关的东西,宗教方面的异化形式不断被抹去,“人为之人”。第四,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问题解答,揭示了人的有限性问题。由于有了人的有限性的认识,我们就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中的一切,诸如神之类的超越性的东西。人的无限性的认识是不能从某个超越性、无限性的实体来获得了。人总是活得的顺其自然,不会有固定
的形式。每个人都有每个的固有特性,人的质的面目也就是在这样的非固定形式中显现。一切情感发生作用的时刻就是在它们正处于自己的最高点还没有退潮的时候,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不能产生可能的作用。因为被带给它的虽然是某种刺激的东西,但却绝不是加强它的东西,否则,人里面的至善就根本不可能产生。这些概念当它们应当成为主观上实践之时,不再停留于德性的客观法则上,以便得到钦佩,即从与人性的关系中得到尊重。人学的发展,不再囿于理性或非理性、有限性或无限性的思维模式。“人之为人”实现了内容的“和而统一”及叙述方式的历史辩证统一。总之,“人之为人”的解释让今天的我们进行反思,人存在的意义是“我”还是“他”,理性与非理性构成了人的哪个“本质”?“存在”的真正意义就是存在。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吴根友.先秦儒道两家论“人之为人”与“做人起点”的不同进路[J].哲学研究,2015,(03).
〔3〕王柯平.人之为人的神性向度——柏拉图的道德哲学观[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4〕曹孟勤.“人为自然而存在”与人之为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5〕徐才.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及其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叛[J].理论探讨,2002,(06).
〔6〕范彩娥.人的存在方式问题探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
〔7〕耿宗璘.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8〕刘敬鲁.论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人学的批判[J].哲学研究,1997,(09).
(责任编辑 姜黎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3f076e55d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