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长顺县耕地地力的建议

2022-07-13 05:14: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提高长顺县耕地地力的建议》,欢迎阅读!
长顺县,地力,耕地,提高,建议


提高长顺县耕地地力的建议

摘要 阐述了提高长顺县耕地地力的建议,包括完善排灌渠道建设、因地制宜加大土壤改良措施、科学施肥、合理配置耕地资源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耕地质管理等内容,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



关键词 耕地;地力;建议;贵州长顺

长顺县自改革开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幅改善和提高,对提高耕地地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影响耕地地力的诸多因子依然存在,如耕地土壤养分不平衡、施肥不合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地区间自然条件差异较大、部分土壤瘦、薄、冷、阴、烂、现象仍然存在等。根据长顺县耕地地力特点,结合《长顺县十二五规划》,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增产、保持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为实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1-2],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出以下对策。



1 完善排灌渠道建设

对水源丰富的山区,要改善灌溉条件,消除串灌、漫灌。在水源缺乏地区,通过建设排洪沟渠,整修、疏通河(溪)道,加固河(溪)堤,堵塞渗漏,确保洪水不进田,肥水不出田。同时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提高抗御旱灾能力;通过兴修、维修、改造田间小型排灌站,恢复和提高工程排灌能力,提高干旱地区排灌标准。对田间土沟渠进行硬化补砌、疏浚、渍淤扩挖及防渗处理,适当新建田间排灌渠道,以保证排灌水系的畅通。



2 因地制宜加大土壤改良措施

长顺县坡度大于25°的耕地有7 175.32 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8.82%,而坡度1525°的耕地面积为6 366.75 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6.70%。坡地大于25°的耕地按规定应退耕还林还草,而坡度1525°这部分耕地多半是山地中上部和坡度上中部、低山中上部和低山缓坡等区域,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属于长顺县低产耕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们对粮食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长顺县粮食生产面临巨大的压力。为此,日益完善农田基本建设,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和实施,逐步改善土壤条件,消除耕地土壤障碍因素,建成高标准的水田、旱地成为必然[3]



长顺县潜育型水稻土有2 105.24 hm2、脱潜型水稻土297.91 hm2,其中包括鸭屎泥田477.17 hm2苦鸭屎泥田580.26 hm2干鸭屎泥田297.91 hm2浅脚烂泥田588.15 hm2、深脚烂泥田459.65 hm2。其他有白胶泥田46.77 hm2,白鳝泥337.99 hm2黄砂泥田76.43 hm2黄砂土1 740.59 hm2幼黄砂土552.97 hm2诸如此类耕地都属于长顺县低产耕地,这些都是制约长顺县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欲达到很好的利用效果,必须进行改良。






低产耕地的改良,一定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先易后难,逐年改良。重点要放在培肥地力上。对黏、酸、瘦田土,要采用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渗砂客土,施放石灰等措施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活化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作物产量。对冷、烂、锈水田,应推广垄稻沟鱼新技术或开三沟排除渍水,做到洪水不进田,冷水、锈水排出田,冷泉水、锈水不浸困,肥水不成田,以达到防止山洪冲刷,排除冷、锈水,降低地下水位,提高泥温,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之目的。通过坡改梯、完善排灌系统、客土、排涝、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后,原有耕地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逐步成为标准粮田,为长顺县确保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3 科学施肥

3.1 控制氮肥

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施用氮肥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还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但如果农作物氮营养过量,会造成作物生长过于繁茂,腋芽不断出生,分蘖过多,而且妨碍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以至推迟成熟,叶呈浓绿色,茎叶柔嫩多汁,体内可溶性非蛋白态氮含量过高,还易遭病虫为害,容易倒伏,禾谷类作物的谷粒不饱满,秕粒多;薯类薯块变小,豆科作物枝叶繁茂、结荚少,作物产量降低。



3.2 增加磷肥

磷肥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加速谷类作物分蘖和促进籽粒饱满;促使瓜类、茄果类蔬菜及果树的开花结果,提高结果率;增加油菜籽的含油量[4-5]长顺县各乡镇耕地的有效磷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因此,需要在全县各乡镇加大宣传,让农民清楚地认识到土壤缺磷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改变农重氮、轻磷钾的施肥习惯,增加磷肥的施用量,以提高全县耕地土壤磷素含量水平,增加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



3.3 补充钾肥

钾肥对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抗旱、抗寒、抗倒伏、抗病虫害侵袭有极显著的作用。



由于长期生产习惯的原因,长顺县土壤有效钾含量自第2次土壤普查以来,由原来较为丰富的状态转变为目前的中等水平,对全县各乡镇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不利影响。因此,需要攺变农民重氮、轻磷钾的施肥习惯;同时加大钾肥市场投入,努力提高本县耕作土壤钾含量。



3.4 增施有机肥




一直以来,长顺县具有种植绿肥、增施圈肥的习惯,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这对平衡土壤养分,提高地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还要继续保持这一生产习惯,同时还要加大秸秆还田的力度,减少焚烧,增施各种有机肥,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为提高耕地地力、扭转钾肥和磷肥失衡状态发挥作用。



4 合理配置耕地资源,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1 耕地资源合理配置

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划定全县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利条件优、土壤肥力条件好、自然生态环境适宜的耕地划为粮食生产基地,禁止占作他用。必须坚持基本农田总量平衡的原则。同时,在耕地资源配置上,要以粮食生产安全为前提,以农业增效、增收为目标,逐步提高耕地质量,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广优质农产品,应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栽培技术,提高耕地利用率。耕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是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和无公害生产的基础上,合理配置粮食种植面积和其他作物占地比例。针对长顺县农产品生产区域,在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准确把握区域耕地地力、地质量的基础上,提出耕地资源合理配置、农业结构调整、耕地适宜种植、科学配方施肥及土壤退化修复的意见和方法。4.2 搞好区域布局



长顺县耕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以水田为例,处于平缓地势的坝田自然条件好、土层深厚、水源充足、土壤性状良好;处于山坡上的梯田零星分散、地块小而多、水源缺乏、土壤厚薄不一、肥力偏低;槽谷田地势开阔,地块集中,自然条件好,土壤性质优良,部分分布于谷地,水源缺乏。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耕地,要有针对性地布局作物,发展多样性种植结构,合理配置已有的耕地资源。在河谷沿岸等地,应以水土保持防护林为主,林、农、牧结合。25°以上的坡地应逐步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建成防护林带,防止水土流失,发展果木类等经济林,缓坡地带种草发展畜牧业生产25°以下的坡土应逐步改坡土为梯土,适当调整作物布局,干旱缺水田水路不通走旱路,发展经济作物[6]



4.3 实行集约化经营

所谓集约化经营,就是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力、技术和肥料,使之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农作物产量的高低,一是依靠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促使作物生长对光、热、水、肥、气五大因子的充分利用;二是采取多种途径,增加适量的物质能量的投入,特别是要合理布局绿肥、增施有机肥、钾肥、磷肥和微肥,以保持地力不衰,持续增产,达到种地养地的目的;三是发挥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发扬精耕细作的传统耕作方法,对耕地实行深度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四是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间作套种、地膜覆盖、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以提高复种指数;搞好农作物病虫防治,加强横向经济技术联系,探索一条因地制宜、因土种植、适合长顺县农作物高产的新途径。






5 加强耕地质管理

5.1 加强耕地质动态监测管理

一方面在全县范围内根据不同种植制度和耕地地力状况,建立耕地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网点,建立和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预警预报系统,对耕地地力、性和环境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对耕地地力进行动态监测,分析整理和更新耕地地力基础数据,为耕地质管理提供准确依据。另一方面,建立和健全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积极创造条件,加强耕地土壤调查,进一步细化工作单元,增加耕地资源基础信息,提高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5.2 加大土地用途管制力度

土地用途管制是依法对土地的使用和土地的用途变更的管理与限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其目的在于限制农地转为非农用地,特别是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农用地用途使用土地。严禁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转为其他用地;严禁陡坡开荒,切实保护脆弱的山区生态环境;严禁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开发。



5.3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为进一步遏制耕地环境质量状况恶化的趋势,一方面是要对污染的耕地进行治理,另一方面应对耕地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同时在利用耕地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应加强对耕地投入肥料、农药、地膜等生产资料的用量及使用方法的管理严格控制农村生活垃圾、废气、有机物向耕地环境的排放,预防耕地环境的污染,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良好耕地环境的需要。



6 参考文献

[1] 邱桂凤.青田县标准农田地力提升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2109113.



[2] 朱建祥.石嘴山市惠农区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15272276.



[3] 董亮,孙泽强,王学君,等.黄河三角洲盐碱耕地型中低产田概况及改良增产技术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2-66.



[4] 张英鹏,李彦,于仁起,等.山东省主要耕地土壤的养分含量及空间变异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823B10310-314.



[5] 周宏美,宋晓,张彦玲,等.豫东潮土区耕地土壤养分动态监测与培肥途[J].河南农业科学2006368-71.






[6] 李广业.苍梧县耕地地力现状及利用对策[J].吉林农业,2011845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3be12f76c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8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