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学常识:李清照简介

2022-09-18 00:03:2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文学常识:李清照简介》,欢迎阅读!
李清照,文学常识,初中,简介
李清照(1084北宋元丰七年—1155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她主张“词,别是一家”《词论》,强调词要有歌唱性,有别于一般的文学作品。

李清照的创作对后世影响很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都散失了。现在只有后人所辑的《漱玉词》她流传下来的所有作品加起来不过七八十篇,艺术手法高妙,为后人称道。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词话》,它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郑振铎《中国文学史》,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她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在全世界都有较高声誉。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李清照就是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我们可以看看以人名命名天体的都是些什么人物:祖冲之、郭守敬、张衡、一行,都是这些大科学家呀!文学家也有,比如近代的巴金,都是对人类有巨大贡献的人呀!李清照是外太空唯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命名的天体,这也体现了李清照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就,和在人们心中的一种价值。

李清照的父亲叫李格非,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人,为人正直不阿。母亲王氏,出身显赫,这个王氏的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时的科举状元,曾作吏部尚书,三司使。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李清照的心智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父母的言传身教,也为她创造了一个远比当时一般女孩子更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她没有被束缚在“三从四德”的狭窄空间,从而使她的才、学、识能够达到一般古代女子难以企及的高度。所以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生活是令人艳羡的,她的生活富足、优越、高雅,她眼中充满了色彩,充满愉快,充满生机和乐趣。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一首《如梦令》就是她这一时期的作品,17岁。

这样一个少女,有着与从不同的才华和见识,自然名声在外。这就引起了一个青年帅哥的注意。这个人大李清照三岁,叫赵明诚。也就是后来李清照的丈夫。李清照一生的创作和这个人关系极大。元代有一本小说叫《琅環记》,说有一天,大白天的,赵明诚在家里睡大觉,突然做了个梦,醒来后觉得奇怪,于是就揣着这个梦见父亲,说我梦见一本书,上面什么内容都不记得了,只记住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这话听来前言不搭后语,鸡零狗碎的,可赵明诚的父亲也不是一般的人,我们一会儿再说,总之一听就知道赵明诚是爱上某个女孩儿了。因为这是个字谜。答案就是词女之夫。词女是谁呀,明摆着李清照这么有名气,这不明摆着吗?当然这是小说里的故事,就算是真的,也是赵明诚耍了心眼,自己说不出口,编个梦,让他爸猜,猜到了,对不起,给我提亲去。其实故事本身含金量不会太高,很可能是编的,但至少从一个侧面间接地说明赵明诚当时对李清照的才华不但有所闻,而且很倾慕。果然,19的李清照和21岁的赵明诚结为夫妻,成为当时人们无比羡慕的神仙伴侣。为什么,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占全了。这个赵明诚的家世也不一般。

赵明诚的父亲叫赵挺之,山东人,跟李格非同乡。当时任吏部侍郎(人事部副部长,部长就叫尚书),比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校书郎)的官要大得多,是高官,属于变法派,王安石的那一派。和苏轼这一派(守旧派)有矛盾。所以赵明诚是官宦子弟,但是他身上却没有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而且还有一身优点:第一出身显赫,品行端正;第二,有高雅的品位和情趣,这个人酷爱收藏,当然这也是一般老百姓玩不起的。第三有政治背景,前途远大。所以我们才说这真是门当户对,让人羡慕的要死。

这两人婚后感情极好,而且李清照在赵明诚的影响下,一起搞艺术品收藏。用现在话说“淘宝”,字画金石,收藏了很多艺术珍品,价值不扉。正过着这种高雅、富贵的生活,却发生了一件事,李清照的生命中第一次遇到了厄运。她父亲在政治斗争中被拍在了沙滩上。当时的皇帝是宋徽宗,就是《水浒》里面的那个皇帝,当时的新党(革新派)的领袖是蔡京,而赵挺之是蔡京的追随者,他们决定推行变法,没多久蔡京和赵挺之都做到副宰相,后来做到宰相。你可能觉得,这不是好事吗?赵挺之是赵明诚的爸爸呀!可惜的是他不是李清照的爸爸,而李格非此时恰恰是守旧派的一员,当时革新派当权对守旧派的人打击抱复,特别是对(元佑年间)苏轼、苏辙这些人物的弟子展开抱复,而李格非正是苏门弟子。在打击之列。当时朝廷有一个黑句单,一百二十一人,宋徽宗亲自写的,并刻在碑上,叫“元佑党人碑”,把碑竖在宫门外,意思永不录用,不得翻身,其中就有李格非。虽然没有杀人,但要罢官,滚回老家去。李清照对爸爸的安危自然十分关切,但想到公公手握重权,和爸爸是亲家,有一丝侥幸心理,去求仅仅救父亲。但是遭到拒绝。其实很正常,李清照想的太幼稚了,政治斗争怎么可能因为儿媳妇的一句话而改变原则呢,如果那样,这个赵挺之也太没原则了。所以拒绝很正常,但对李清照这个一直在蜜罐里长大的人来说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打击。她居然写了首诗讽刺老公公,其中一句有记载“炙手可热心可凉”,说公公权力确实太多也大重,你的手心儿都发烫了吧?你的手心越发烫,我这心里越凉。可见,她不懂政治,但她的形象却让我们觉得李清照身上有一种政治多外的美好的人性,那就是敢爱敢恨。

李格非回了老家,这个赵挺之也走了背运。蔡京和赵挺之斗败了守旧派,内部就开始出现矛盾了。政治斗争有这个规律,当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团结得紧紧的。当故人不存在了,内部就开始分化,权力就要集中。蔡京胜出,赵挺之落马。这对盟友破裂了。1107年,赵挺之不得不辞去宰相职务,回家五天后,郁闷而死。这一年李清照24岁。李清照和赵明诚这两家人在这场斗争中都失败了。李清照父亲虽然被罢官回老家,总还有一条命,这赵明诚的爸爸连命都搭进去了。尤其是赵挺之一死,这一家大柱子倒了,蔡京开始抄他们家,后来把赵明诚和他的两个弟兄都赶出京城,回老家青州,并且永不录用。这一下赵明诚的政治前途没了。这时李清照30多岁了。

此时的李清照从自己家和赵家这两场变故中长大了,她开始走向成熟了。但夫妻的感情反而更好了,他们在青州生活了十年,这十年是李清照一生最幸福、最安逸的十年,虽然赵明诚政治受挫,但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搞收藏,所以一天天不亦乐乎。而且他们是很有钱的。

可惜好景总是不长,十年的幸福生活终于被动荡的历史搅乱了。1127年,北宋王朝面临着灭顶之灾。金国长驱直入攻占了汴京(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押往金国为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康王赵构即位,成为宋高宗,从此,南宋时代开始。此时,战乱主要还集中在汴京一带。这时,这时李清照40多岁了,他们在青州(淄博)也不安全了,被金人占领是眼前的事了。

这时,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南京)去世了,他们要去丧,而这次奔丧对李清照夫妇来说,可不简单,其实他们进行了一次大迁移。他们有很多值钱的文物、字画、金石呀,要运到江宁去,因为此时,那里还比较安全。他们收藏的文物大的,重无法运走,运了多少呢,“凡屡减去,尚载书15车”,屡减是多次排除,就这样还有15车,可见他们夫妻真是超级大款。可见这次大迁移有逃难性质。赵明诚押着15车文物先去了江宁,李清照没有同行,干嘛,青州还有文物,想等开春由李清照走水路运到江宁,可惜,这批文物因战乱全部失毁,好在李清照以刘翔一般的速度逃到了江宁,文物虽然没了,总算夫妻又团聚了。这个时候,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个17岁,唱着小歌,喝着小酒的天真少女。


战争给人的命运带来太多的变化。

李清照逃到江宁,这时赵明诚又被重新启用了,做江宁知府。而这一番颠沛流离使李清照更加成熟了,也更加痛苦了。所以在这个阶段她写了一些关心国家民族的诗词。她在江宁的时候,每逢下雪,就戴上斗笠,披上蓑衣,登到城楼上去寻觅诗句,每次写了诗还要请赵明诚一起来唱和,据记载“明诚每苦之”。为什么“苦”呢,第一,知府,事多;第二,能不能和上,成问题,他毕竟没有李清照的艺术才华。这时李清照写诗,不是什么踏雪寻梅,家庭和国家的变故给她思想感情上带来的变化太大了。

更闹心的是,这样的日子也保不住了,因为金兵长驱直入,南京也不安全了。而就在这个国难当头的时候,赵明诚却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1129年,赵明诚做江宁知府一年多了,手下有个御营统制王亦起兵作乱。而知府是没有兵权的,所以赵明诚控制不了,而且当时他也不知道。好在赵明诚有一部下,转运副使李谟,得到了消息,马上通知赵明诚。说来也巧,就在这个时候,赵明诚已经拿到了朝廷的调令,调他去湖州任知州。但问题是下一任还没有到,工作没有交接完,江宁的事你还得管,但赵明诚没有,他跑了。半夜和另外两个官员,把绳子系在城墙上,然后顺着绳子爬出城,逃了。更丢人的是什么呢,向他汇报的那个李谟看他不作为,就自己组织力量,提前布防,粉碎了这次叛乱。对一对比,不难看出,李谟是做了赵明诚应该做的事。而赵明诚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暴露了他弱点,甚至让我们觉得这个人有点可耻。他不是爱收藏吗?文物不要了。他不是爱李清照?老婆也不要了。反正就要命,自己一个人缒城而逃。这可能就是孔子说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件事,对李清照的打击非常大,就是放在一般女人身上,心里也会不舒服,大难临头的时候,你弃我于不顾,说不过去。而且李清照对赵明诚的人品第一次产生了看法。就在这个时期,她写了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人中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既是对当时国家命运的感慨,其实也是在讽刺赵明诚,同时,反映了李清照的英雄观。李清照强调的重点是项羽之所以是英雄,就是他虽然有退路,但他不走退路,他是个宁折不弯的人,虽然可以包羞忍耻,但他依然自刎而死,在李清照来看,是士可杀,不可辱,我宁可慷慨悲壮地直面死亡的威胁,也不愿意缩头缩脑地苟且偷生。

但是最终,李清照还是原谅的赵明诚。其实理由很简单,宋王朝的局面不是赵明诚造成的,也不是他能挽救的。他就是个小人物。大动荡的大时代,小人物的命运是很可悲的。我们现在总说一个成语“人定胜天”,这句话你得看从谁嘴里说,如果秦皇汉武、曹操、岳飞、毛主席这样的人说,可以,因为他们有扭转乾坤的能力和魄力,有这种气概和资格。如果一个生产队长,手里拿个粪叉子,站场院里高喊“人定胜天”,你一定觉得可笑。要么说明太狂妄,没有敬畏之心,不自量;要么就说明很愚蠢。大地震来了你胜天我看看,洪水、泥石流、山呼海啸来了你胜一个我看看,战争来了,一颗流弹不知什么时候就能要你的命,你喊人定胜天我看看。小人物的命运是很可怜的,尤其在战争中,真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往哪飘完全取决于下一个浪头往哪拍。而赵明诚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他不是曹操、不是岳飞、不是毛主席式的伟人,他就是个倒腾字画的。前提是这件事他做错了,但是从人性的角度看,用普通人的标准去向衡量他,其实也并非不可原谅。他弃城逃跑是南宋的皇帝赵构给打的样儿,金兵打汴京,他比谁跑得的都快;金兵打南京,他继续往南跑,如果没有岳飞、吴阶、韩世忠这些力挽狂澜式的英雄,他没准跟唐僧一样,非跑到印度去不可。而李清照虽然失望,但她也清醒地看到了赵明诚小人物的实质。所以原谅了他。但是她不想让赵明诚再做官了。而赵明诚此时是打心眼里不想做官,其实他这一生都在搞收藏,做官从来就没有什么兴趣。但不做又不行,手里捏着宋高宗的调令,湖州知州,已经逃城,再逃官,脑袋不要了?你看宋高宗对付金人屁滚尿流,对付自己的老百姓,那可是很有一套的。所以没办法,只要和李清照商量,说到湖州任职,以后不再管政治上的事,两个人搞收藏、搞创作,过安定的生活。李清照只好答应。他先把李清照安排在池州,然后返南京见宋高宗。因为当时有规定,官员赴任前,要先觐见皇帝然后成行。于是,赵明诚快马加鞭奔南京。其实心里也不是滋味,回想当年,为母亲到的南京,任江宁知府是南京;弃城而逃南京,如今调任湖州还要再到南京。南京可真是他们的伤心地。尤其是李清照的伤心之地。为什么呢,除了上面几个原因之外就是赵明诚这次死在了南京。因染疟疾,病倒了,很重,于是传书李清照赶快到南京,李清照非常着急,连夜赶路,从池州出,一个晚上走了三百里,船在夜里开这么快是很危险的。李清照到了南京总算见到了赵明诚,可惜这位性急的丈夫太想赶紧离开南京去湖州了,吃了很多柴胡、黄苓等中药,中毒了,转化为中毒性痢疾,这个病现在人得了,也多数救不活,和普通痢疾不一样,发病快,死亡率高。赵明诚没挺过去,连遗书也没来得及写,撒手而去,就此,这对28年的知音夫妻画上了一个悲痛欲绝的句号。这两个人的感情是极好的,虽然赵明诚做错过一件事,但28年的感情,给李清照的打击是致命的。这一年赵明诚49岁,本历年。李清照46岁。

从此,李清照过上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因为金兵继续南下,攻打南京,将领就是完颜宗弼,又叫完颜兀术。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兀术。结果宋高宗吓破了胆,玩着命地往南逃。李清照自然跟着逃难的难民一路南逃。可惜她和赵明诚一辈子收藏的文物多数都在战火中失毁了。后来岳飞在东线抗金,节节胜利;吴阶在西线,严守蜀地(四川),使金兵无法南下,局势才得到控制,进入了南宋相对稳定的时期。这时李清照已经50多岁了。她几经辗转,最后流落到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算是稳定下来了。可新的打击又来了。

遭遇国破家亡的李清照遇到了一个人,张汝舟。这个人极坏,他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收藏了很多文物,但他不知道此时的李清照已经没有多少了,但他以为李清照是个富婆,于是疯狂追求李清照。而李清照是个艺术家,没那么多贼心,另外这时她就是惊弓之鸟,一路逃难,她也想有个家,过上安定的生活。但是她就没仔细想想,这小子为什么死皮赖脸地追求一个50多岁的老太太。于是草率地嫁给了张汝舟。结果一结婚,两个人都大呼上当。张汝舟发现李清照根本不是富婆;李清照也看穿了这小子是发短信让我打卡的主儿,别说没有什么文物,有我也不告诉你,我逗你玩。所以从一结婚两个人就打架,开始时让李清照受气,后来居然使用家庭暴力。也巧,老天有眼,他买官的证据被李清照拿到了。李清照拿着证据告到衙门,把张汝舟这个小人送进了监狱。不到百天,这段婚姻便结束了。这件事很有意思,后来很多人认为这是李清照的污点。用我们现在的观点看,这是一个思想前卫、有斗争精神的女性,可在当时封社会,人们不理解,不符合三纲,而且宋朝法律规定丈夫犯罪入狱,妻子也关进监狱。可李清照认了,结果自己也被关进了监狱,但是毕竟她的遭遇很让人同情,而且从他和赵明诚的出身看,还是有一些人脉关系,所以只关了9天,就放出来了。开始独居的生活,晚年,大多是在自己对赵明诚的回忆中度过的,因为这时,她除了那些回忆已经一无所有了。可见战争给人的命运带来多么大的变化。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即1155年,李清照在孤独、寂寞,甚至在有些人的嘲讽和诽谤中走完了一生,终年72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3ba890358fafab068dc021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