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八年级语文赤壁 杜牧教案》,欢迎阅读!
大哥001
《赤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细品重点词语,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慨。 2.在理解的根底上背诵这首诗歌。 3.难点:理解“东风〞背后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尚书•尧典》这样说:“诗言志,歌永言。〞由此可知,诗歌有言志抒情的传统。大家说说你脑海中马上闪现了哪些打动你的诗句,说说他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 二、了解作者
介绍 杜牧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府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
其诗英发俊爽,为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二、解题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怀古诗,这种题材的诗歌,诗人一般借历史抒发感慨,什么感慨? 三、初读诗歌,读出韵味
1.一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2.二读,跟音频朗读,读出韵味 四、细读诗歌,读品互促
思考:前2句读的语气和后2句是一样的吗?〔主问题〕 分析:不一样。逐句分析。
〔一〕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1.内容概括
前2句在叙事,写兴感之由。 2.翻译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老师一起翻译这2句内容。 3.细品词语〔学生小组讨论,并发言〕
〔1〕戟:铁未销——历经时代久远,有沧桑感。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折——断折,联想到当年的赤壁之战,战火四起,硝烟弥漫,死伤无数,血流成
河。
大哥001
〔2〕自将磨洗:他对这一出土事物很感兴趣 〔3〕认前朝:认,识别,认得。
啊,我认识你啊,何止是兵器,更是熟悉三国时期那些数不尽的风流啊! 前2句从前朝的一个兵器写起,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回忆。既有对物是人非的感慨〔感慨1:世事变迁,物是人非〕。这就为下面发议论、抒感慨做铺垫。
4.有感情地朗读
请学生带着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 第一句应该读出一种沧桑感,后一句读的比拟客观。 〔二〕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内容概括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发议论、抒感慨。 2.翻译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老师一起翻译这2句内容。 3.细品词语〔学生小组讨论,并发言〕
〔1〕东风:春风。周郎:周瑜。东风如果不给周瑜便利。
补充史实:赤壁之战:当时曹操一方兵力确实远胜于联军,按照一般的军事规律,取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赤壁之战发生在隆冬季节,刮东风的概率是很低的,但也并非绝无可能。周瑜与黄盖是外乡作战,他们对周围的环境非常了解,抓住了刮东风的时机,因而一举得胜。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能火烧赤壁,大败曹操,东风确实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当然,周瑜的成功并非是偶然的。更重要的是他对地利非常熟悉,所以能够抓住东风这一天时。所以,更准确地说,东风不仅是作战的天时,更是一种机遇〔东风〕。在杜牧看来,周瑜的成功,在于有一定的实力,并且有适宜的机遇。〔感慨2:英雄成功需要机遇〕
反观自己,又是如何呢?
补充杜牧的遭遇:杜牧生于晚唐,此时唐朝国运衰颓。他出身名门,祖父杜佑为宰相,有军功。这影响了杜牧的一生,杜牧有着“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志愿,希望能够为国家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政治抱负。但是陷于“牛李党争〞,一生不得志。会昌二年,诗人迁黄州刺史,游黄州赤壁时,写下这首诗歌。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时势造英雄,具备了“周郎〞的实力,却等不来适宜的时机,成就不了功业,才是作者感慨和遗憾的所在。所以,杜牧借赤壁之战,周瑜借东风这一历史,实则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郁郁不平〔感慨3:怀才不遇〕。
〔2〕二乔
如果没有这一机遇,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历史将会改写,东吴将会亡国。但是,杜牧并未直言东吴亡国,而是委婉地借东吴两位夫人:大乔、小乔的归属指出战争失败的后果。大乔、小乔将会被曹操抓,锁在幽深的铜雀台。大乔,是孙策的夫人;小乔是周瑜的夫人。铜雀台,是曹操享乐的场所。
这样借2位女子的命运来反映国家命运的写法,叫做以小见大〔写法〕。 〔3〕深:幽深。古代后宫的女子,都是住在深宫远围中。 锁:宫中的女子是没有自由的。
杜牧通过“深〞这个形容词,“锁〞这个动词,设想了2位夫人的遭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代宫廷女子的悲惨处境,这里也到出了他对女子这种处境的同情。
4.有感情地朗读
请学生带着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
最后这两句,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出作者的一种悲愤和悲悯的情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3a6025024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