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0年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考点第六章》,欢迎阅读!
2020年健康管理师基础知
识
六、健康教育学
第一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概述
1、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着眼点是促进个人和群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2、健康促进
1)概念:WHO:“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格林:“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进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其中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自然的环境,支持指政策、立法、财政、组织、社会开发等各个系统。“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含了个人和群体行为改变,以及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并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
2)健康促进涉及5个主要活动领域: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3)增强社区的能力;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联系:健康促进是一个综合的调动教育、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广泛力量,改善人群健康的活动过程。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和先导。离开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健康促进对健康教育是强有力的支撑,健康教育如不向健康促进发展,其作用就会受到极大限制。 3、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健康教育 健康管理 内有计划、有健康监测、健涵 组织、有评康维护以及生
价的教育活活方式管理、动和过程 疾病管理的过
程
侧
知识、信念健康风险评重和行为改估、健康危险点
变,提高人因素管理、改们的健康素善人们的健康养
水平
对个体和群个体和群体,象 体,侧重群侧重个体
体
基需求评估-信息收集-风本计划制定-险评估-干预、步干预实施-咨询、指导-骤 效果评价 效果评估 干信息传播、行为干预、健预行为干预
康和疾病的咨方询与指导、生法
活方式管理、疾病管理
效活动实施、健康相关行果人群参与情为、生活方式评况;知识、的改变;健康价 信念、行为指标的改变;
的变化;健健康状况的提康指标的改高、病情的改善 善;疾病或死
亡风险的改变
4、健康教育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健康教育无论是针对个体的健康管理、还是针对群体的健康管理,都是一种非常基本和重要的方法和策略。熟悉和掌握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是实现有效的个体健康管理的基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群体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方法和策略。
第二节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
理论
1、“知信行”模式(KAP):是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简称,是认知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该模式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只有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
2、健康信念模式(HBM)理论:强调感知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影响感知的因素很多,是运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认为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基础,人们如果具有与疾病、健康相关的信念,就会采纳健
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人们在决定是否采纳某健康行为时,首先要对疾病的威胁进行判断,然后对预防疾病的价值、采纳健康行为对改善健康状况的期望和克服行动障碍的能力作出判断,最后才会作出是否采纳健康行为的决定。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是否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感知疾病的威胁(感知疾病的易感
性、严重性);○
2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
3自我效能(强调自信心对产生行为的作用);○
4提示因素(诱发健康行为发生的因素);○
5社会人口学因素(包括个体特征以及个体所具有的疾病和健康知识)。 3、自我效能的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控制内、外因素而成功采纳健康行为并取得期望结果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来的。
自我效能可以通过以下4种途径产生和提高:自己成功完成过某行为、他人间接的经验、口头劝说、情感激发。
4、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该理论的主要依据是:人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而且每个改变行为的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只有针对其需要提供不同的干预帮助,才能促使教育对象向下一阶段转变,最终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行为改变的5各阶段: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把行为转变分为5各阶段,对于成瘾行为来说,还有
第6个阶段即终止阶段。○
1没有打算阶段(最近6个月);○
2打算阶段(最近6个月);○
3准备阶段(最近30天);○4行动阶段(6个月内);○
5维持阶段(改变行为已经达到6个
月以上);○
6终止阶段。 行为改变不同阶段的干预策略:行为的干预首先要确定目标人群所处的阶段,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为保证行为干预的有效性,健康管理师必须先了解人们在不同的行为阶段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进入下一阶段。在第1、2阶段应重点促使人们进行思考,认识到危险行为的危害、权
衡改变行为的利弊,从而产生改变行为的意向、动机;在第3阶段,应促使他们做出决策,尽快开始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在第4、5阶段应改变环境来消除或减少诱惑,通过自我强化和学会信任来支持行为改变。
第三节 健康传播
1、传播:传播一词的本意为“共同分享”,他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
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和部分,他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健康传播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传播模式: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5W模式),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的一个被誉为传播学研究经典的传播过程的文字模式。即“一个描述传播行为的简便方法就是回答下列5个问题:1)谁(who)?2)说了什么(says what)?3)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at channel)?4)对谁(to whom)?5)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包括五个要素:传播者、信息与讯息、媒介渠道、受传者、效果。 2、人际传播概念: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这类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完成,但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来进行,如动作、手势、表情、信号(包括文字和符号)等。人际传播可以分成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三种形式。
3、人际交流的特点:○
1直接的人际传播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
2就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而言,在同一次人际传播活动中交流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
者;○
3由于人际传播中的反馈及时,所以双方的交流也就容易充分;○
4相对大众而言,人际传播的信息量比较少;覆盖的范围比较小;传播的速度也比较慢。在一定时限内,人际传播的信息覆盖的人群远不及
大众传播。○
5在人际传播活动中,
特别是在多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
信息容易走样。 4、大众传媒是指职业性信息传播机构和人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期刊书籍等大众媒介和特定传播技术手段,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传递信息的过程。 5、传播材料制作应遵循以下六个程
序:○1分析需求和确定信息;○
2制定计划;○
3形成初稿;○4传播材料预试验;○
5材料的生产发放与使用;○
6检测与评价。 6、人际传播的应用:○
1讲课(讲课准备;课件制作);○
2同伴教育(同伴:年龄相近、性别相同,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验、相似生活状况,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其有共同语言的人,具有同样生理行为特征的人);演示与示范。
7、针对个体的传播材料:传单;折页;小册子。
针对群体的传播材料:宣传栏;招贴画或海报;标语和横幅;DVD。
针对大众的传播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新型媒介的应用:互联网;手机。
第四节 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
实施与评价
1、健康教育计划设计步骤:○
1需求评估;○
2确定健康教育目标;○3制定干预策略;○
4制定实施和评价方案。
2、健康教育需求评估:又称为健康教育诊断。健康教育诊断包括如下
内容:○
1社会诊断:评估目标社区或人群的生活质量,并确定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健康问题;了解目标社区或人群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与健康问题相关的政策,以及
社区资源;○
2流行病学诊断:运用流行病学方法明确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与危害,明确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健康问题的主要危险因素,最终确定应优先干预哪个健康问题的
分析过程;○
3行为与环境诊断:确定影响健康状况的行为与环境因素,以及确定应该优先干预的行为
生活方式以及环境因素;○
4教育与组织诊断:任务是分析影响健康相关行为和环境的因素,从而为制定
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5管理与政策诊断:核心是评估开展健
康教育的资源与环境,包括组织资
源、外部力量,以及政策环境;○
6确定优先项目。 3、行为诊断应遵循的主要程序:(1)区分引起健康问题的行为与非行为因素;(2)区别重要行为与不重要行为;(3)区别高可变性行为与低可变性行为。
4、影响健康相关行为的三个因素:影响健康相关行为的因素分为三大类(1)倾向因素:先与行为,又被称为动因因素或前置因素,是产生某种行为的动机、愿望,或是诱发某种行为的因素;(2)促成因素:又称实现因素,是指促使某种行为动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因素,即实现某行为所必需的技术和资源;(3)强化因素:又称加强因素,是激励行为维持、发展或减弱的因素。强化因素包括正向的强化因素,也包括负向的强化因素。强化因素可以分为躯体因素、心理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5、确定健康教育目标
1)计划的总体目标:又称计划的目的,指计划执行后预期达到的最终结果。总目标是宏观的、长远的、描述项目总体上的努力方向。
2)计划的具体目标:又称计划的目标,是对总体目标更加具体的描述,用以解释和说明计划总目标的具体内涵。具体目标需要包含具体的、量化的、可测量的指标,能够回答以下问题:
□
1、Who—对谁? □
2、What—实现什么变化(知识、信念、行为、发病率等)?
□
3、When—在多长时间内实现这种变化?
□4、Where—在什么范围内实现这种变化?
□5、How much—变化程度多大?
根据预期的健康教育项目效果,又可以将具体目标分为健康目标、行为目标、环境与政策目标、认知目标四类。
6、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是实现健康教育目标的方针、战略,在一定高度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是每一项具体干预活动的指导思想。 7、健康教育干预策略的主要方面:○
1教育策略:核心是教育人们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认知和技能;○
2环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258f0e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