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阅读指津》,欢迎阅读!
阅读指津
作者:胡德胜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6年第5期
胡德胜
【阅读指津】 实实在在地说,《吊屈原赋》的作者贾谊太有才了!十八岁即以能“诵诗属书”而著名于郡中。经太守吴廷尉的引荐,风华正茂的贾谊被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即赴任太中大夫。贾谊希图革新政治,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等一系列建议,受到汉文帝的赏识,欲被提拔到公卿之位。贾谊可谓少年得志,但“小荷才露尖尖角”便遭到周勃、邓通等将相大臣的诋毁,说他“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终未受到重用。汉文帝四年,贾谊被调出京城,改任长沙王太傅。就这样,在屈原之后,又一位踌躇满志的杰出文学家流落长沙。长沙,在当时中原人的眼中是一个多雨潮湿的荒僻之地,而诸侯王太傅这个职位只对诸侯王负有辅导之责,并没有处理实际政事的权力,为此,贾谊颇感怀才不遇,不能大展宏图。怀着忧郁的心情缓缓南下,贾谊来到湘江边上时,脑海中不由浮现出屈原毅然投江的情景。一百余年前,屈原也曾遭受谗言,流放此地,那悲壮的放歌,那忠洁不阿的气节,与自己何其相似!不过,尽管贾谊思绪万千,苦不堪言,但他最终没有投江,而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汉赋名篇《吊屈原赋》。
《吊屈原赋》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达了对屈原深深的同情,也流露出作者对自己无辜遭贬的愤慨。贾谊虽像屈原一样同是怀才不遇,但他不赞同屈原投江自尽,以身殉国。贾谊认为屈原最终的不幸在于他未能“自引而远去”。作者主张“远浊世而自藏”,以此保全自己,这才合乎“圣人之神德”。当然,“自藏”有别于委曲求全或苟且偷生,可以像诸葛亮那样“隐居”于世外桃源,等有良机到来,便卧龙出山,成为天下英杰。此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也是汉人最早的吊屈之作,开汉代辞赋家追怀屈原之先河。
“辞清而理哀”,刘勰对《吊屈原赋》的这一评价的确是中肯之语,道出了贾谊这篇短赋被历代文人心慕手追的原因。贾谊的思想虽不同于屈原,但其境遇与屈原相类似,因而在此赋中作者借屈原以自况,用清丽的言辞,抒写出悲愤哀伤的感情。
阅读此文,可以扣住“谪去”“不自得”“敬吊屈原”“已矣”“遥增击而去之”“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等关键词句来整体感知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据此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可以通过赏析“骥垂两耳”“袭九渊之神龙兮”等比喻句来品味其含义和语言的魅力。文中的比喻还构成了正反对比,突出了“怀才不遇”的忧愤。此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文章一开头不用第一人称“我”,而用第三人称“贾谊”,这样自称“我”为“贾谊”有什么好处呢?可以从历史的时空观、真实感以及作者与屈原的相似性等方面加以探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1e0613857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