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欢迎阅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一直有现实主义传统。从《诗经》开始,到《史记》、汉乐府、唐诗,再到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一直充溢着现实主义精神和对现实的真实描写。而且中国史传文学发达,以《史记》为代表的史传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了中国叙事作品的半壁江山,并形成了中国叙事文学中的“实录”传统和“慕史”倾向。这为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本土基础。
现代意义的中国现实主义主要是在20世纪初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西方现实主义理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中国,与中国现实和文学传统结合,形成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称为“写实主义”。最早提倡写实主义的是一批晚清学者,但写实主义的真正确立,则是由于陈独秀、胡适等“五四”学者的努力。早在1915年,陈独秀在给张永言回信时就提出,“吾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1917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同年,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著名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不仅明确打出“写实文学”的旗号,而且“国民文学”“社会文学”与“写实文学”也是相辅相成、互相支撑的。1918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易卜生主义》,指出“易卜生的文学,
易卜生的人生观,只是一个写实主义”。在文学潮流和文坛领袖的推动下,写实主义于20世纪初在中国文坛得到确立,成为新文学运动主流的创作方法。
不过,写实主义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浓重的自然主义倾向,二是与新文化运动改造社会、改良民心的主张相背离。写实主义将如实描写社会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但在发展过程中,又对其写实的一面进行了各种强调,将写实主义固定在纯客观描写上。然而,要达到新文化运动通过文学改革社会、改良人心的目的,就需要文学言之有物,有思想感情。文学要有思想感情,作家的主观观念就必然要渗入其中。写实主义在这里遇到了困难。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兴起,现实的需求更促进了对写实主义的反思和改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503ce9ff43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