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
作者:宋沅芳
来源:《成才之路》2011年第35期
2008年8月25日,上海市延安中学高中毕业生徐申骏踏入了坐落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哥伦比亚大学,开始他全新的大学生活。 国内外数所顶尖大学向他敞开大门
徐申骏高中时曾获全国数学联赛二等奖,上海市数学联赛一等奖,是清华大学的自主生。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名牌院校向他发出了录取通知书。同时,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美国西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莱斯大学、埃默里大学也向这位仅高中毕业的中国学生伸出了橄榄枝。面对国内乃至世界诸多顶尖级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徐申骏最终选择了常春藤联校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
徐申骏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参加了美国的SAT考试。其实国外的这些大学并没有录取分数线。每个大学的录取都是看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我觉得它们看重的还是我的经历,我的课外活动经历比较丰富,而且比较具有说服力。 注重文理平衡酷爱旅行探险
曾经在理科竞赛场上出类拔萃的徐申骏更注重的是文理平衡。“我常想,自己花了十年的时间在理科竞赛上,大学里应该学习一些人文素养的东西。”他对地理、地球科学、环境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第一学期,选修了数学、物理、文学、写作、人类学、历史、政治科学、地理学、地质学课程。
徐申骏还透露自己是徐霞客的直系后代。“我比较喜欢旅行、探险。可能基因遗传吧。”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有人问他在哥大学习紧张吗?
他说:“应该说非常紧张。但学习成绩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就像我不在乎SAT的分数一样。人生不是一道数学题,远远大于GPA,GRE分数,年薪几百万这些数字。”
徐申骏是哥大校报spectator负责校友事务的staff,同时也做web design director,还在哥大admission office里做志愿者,并且参加了一些学生团体。他和他的同学正忙着做global china connection项目。“我和几个同学一起联系纽约的各个高中,说服美国高中生来中国交流。每说服一个人我们能拿到200美金的commission。我们联系了纽约380所中学,给对方写信,打电话,还去感兴趣的学校做presentatio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很多同学活跃于各种课外活动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交流能力和领导能力,对此,徐申骏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样不好。其实不能用有用没用的标准去衡量你要学习的东西,在它发挥作用前你永远不知道它有用还是没用。” 学业为先
在徐申骏看来,学业永远都在首位。
“其实大学里我并不想花太多的时间在活动上,还是多学习点东西。我之所以说本科多学点东西是因为以后的发展并不是取决于你的人脉多么丰富(当然部分取决于这个),最重要的自己的实力。就像奥巴马吧,他是哥大本科毕业的,我们采访他的时候了解到他在哥大也不是太注意人际关系。he said,he decided to buckle down,认真学写东西。他那时天天泡在图书馆,‘like a monk’。”
活出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模式化的生活
对于开学后的选课,徐申俊有感而发:“许许多多人都一股脑涌向经济专业、金融工程,等等。一心向钱看!不能说拜金主义,至少也是功利、实用主义。每个人都要面临现实的压力,他们这样做也本无可厚非。一个人有两种活法:现实的、世俗的;精神的、超越的: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徘徊于两种逻辑之间,就痛苦了,比如说我,不过还好,我慢慢走出来了。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也都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我觉得青春应该用来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是上来就屈服于社会的压力。即使哪天发现现实的压力迫使你无法继续,再回头赚些钱也为时不晚。但是这样至少我们经历过了,付出过了,努力过了,尝试过了。汗水和欢笑都留在心里了。这不是白做,这就是价值,有朝一日这种价值会体现出来的。我今年暑假准备去加纳做国际志愿者,春假去加州做地质考察,许多人反对,那可是大家用来做internship的时间啊。我不与之同道,我要活出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模式化的生活。” 中西文化的融合与碰撞
有人问他国内外的授课方式有什么不同吗?
徐申俊回答:“我被录取之后边去复旦听课边复习高考,感觉真还没什么不同,我是说大学。当然我的教授都非常有水平。国内也有小班和讲座,国外也是,但是国外课程比较intense。”
在美国学习生活一开始有点不适应,生活上的不适应还好,主要是文化上的culture shock。我个人觉得这种障碍是无法完全克服的。我要了解美国人基本的处世习惯、规则。比方说吧,你会在美国和一个中国哥们彻夜聊天,谈人生,谈未来。但你永远不会和一个美国人坐下来谈这些。他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学术的(学术可能不算肤浅)。但是也总有喜欢思考的美国人呀,但是很难聊起来,其实更多是文化差异,不是语言。很多人讲文化讲得很空。我不得不说一个sad fact:segregation是存在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过对学校的culture group做过一些研究,徐申骏发现学校里有很多综合性的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undergrad,比如Chinese studetns club,Korean students club。当谈到中西文化互补的问题时,徐申骏有着独到的见解:“我们可以说很多‘需要’互补的地方,但能不能真的互补呢,值得商榷。美国人接受的教育从小学起就完全不同。幼儿园的小朋友就已经要竞选了。这种推销自己的理念根深蒂固。但是中国人是传统的低调、谦虚。这是两种没有高下之分的不同的理念,所以不需要互补。
徐申骏为自己属于中国文化而骄傲,他兼备着globle citizen的各种优秀素质。相信这位国际化的学生将会走出更加绚烂多彩的人生之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fa2e8f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