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误区以及解决措施 》,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误区以及解决措施
作者:曾后育
来源:《速读·中旬》2021年第06期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沿用朗读教学的方法,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使用朗读教学的方法不当,指导学生朗读文本,参悟文意时存在着误区,无法取得最佳的朗读效果。文章从“教师过度重视范读”、“过分强调‘有感情朗读’”二个方面分析之后,提出了“指导学生熟知文本内容”、“范读和练读有效结合”、“创设恰当的朗读情境”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误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沿用朗读教学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希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朗读文章时能够理解文意,从而收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使用朗读教学的方法不当,指导学生朗读文本,参悟文意时存在着误区,无法取得最佳的朗读效果。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误区
1.教师过度重视范读。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朗读诗歌时去品味诗歌的意境,掌握诗歌的大致意思,可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示范朗读,忽略了学生的朗读过程。教师想通过示范朗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但是在教师“不规范”的朗读示范下,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例如执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因诗歌篇幅较长、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情感丰沛等原因,教师在范读时,无法读出“即”体现的惊奇之感、“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思妙想、“愁云惨淡万里凝”隐含的“离别之愁”、“胡琴琵琶与羌笛”寄寓的乡愁。信息化技术强的教师会在网络上下载一些教学视频或音频,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学生听着“字正腔圆”的朗读,享受着“声觉大宴”,学生聆听名家朗读后,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没有过多的时间练习,无法巩固朗读教学的效果。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诗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单纯的意象事物,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感、民族感以及爱国情怀,有些教师借助名家朗读音频组织教学,让学生感受此诗歌的结构美、韵律美和意境美,学生在聆听时虽然能体会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但是因为时间较短,不能进行较多训练,所以无法读出诗歌中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2.过分强调“有感情地朗读”
在现代文朗读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强调“有感情地朗读”,并没有结合文本,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的思想情感,导致在错误的情境中把语句单独地拎出来,运用“错误”的情感去朗读。从而无法品味文本中所蕴含的内涵和意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并没有设计朗读情境,学
生不能“身临其境”,不能切身感受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只是根据自己片面的理解,望文生“情”,陷入解读表面化,只是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并不能体现主要人物的情感世界或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例如执教《安塞腰鼓》时,以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朗读不同片断。由于教师没有设计与之相配的场景,学生在朗读“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语句时无法把安塞腰鼓的“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呈现出来,也无法从内心激发出饱满的生命激情。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误区的解决措施
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误区,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从而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1.指导学生熟知文本内容。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必须建立在文本基础之上,脱离了教学内容的朗读教学,就会成为“无根之木”,不能完成教学目的,不能取得教学效果。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了文本,对文本的深层含义及中心有所掌握之后,朗读教学才能发挥作用。例如执教朱自清《春》词语朗读时,只有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掌握脚注中词语的意思之后,学生才能把“朗润、卖弄、嘹亮、抖擞、健壮、呼朋引伴、花枝招展”等词语与文本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范读和练读有效结合。范读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练读尤为重要,所以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应该把范读和练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范读朗读教学中,如果自己不能作最好的示范朗读,只能选择名家朗读的音频,先让学生聆听一遍,然后再进行分解,逐句或逐段地聆听之后,进行模仿训练,教师同时从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手法、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更有助力于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有效地结合起来,朗读时就能做到声情并茂。例如教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下载了该词的mv视频朗读资料,先播放,让学生看一遍,然后再分片播放,让学生模仿训练,同时介绍苏轼写此作品的时代背景,指导学生读出对亲人思念和祝福之情,并从中领略词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水平。
3.创设恰当的朗读情境。学生朗读课文时需要一定的激情,当他们情绪高涨时,对文本本身及朗读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朗读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情以及文本的内容,创设与之相关的朗读情境,学生就能置身其中,产生共鸣,朗读时必然会读出真情实感。例如《安塞腰鼓》的朗读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读出“磅礴”的气势,读懂这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我在线播放了一段陕北腰鼓的视频,给学生做“热身”的准备工作,学生从这“视觉大宴”之中感受到了快速的节奏和炽热灼人的气势,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产生了由衷的热爱、敬仰之情,所以在反复的朗读训练过程中,能够在“骤雨、旋风、乱蛙、隆隆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词语或句段之中读出“壮阔、豪放、火烈”之阵势,读出对生命的崇拜和热爱之情。
三、结语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文本,感受文本中的文化气息,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朗读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使用此种教学方法,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教材内容,创设不同的朗读情境,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季诚进.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1):53-55.
[2]伊优优.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8):11. [3]熊枫.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探析[J].华夏教师,2018,(33):55-5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f62149f2b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