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音乐史复习》,欢迎阅读!
1、简述京韵大鼓的形成及刘宝全的历史贡献。
(1)京韵大鼓:原来流行于河北河间地区的木板大鼓与平津一带的清音子弟书合流而形成的所谓“怯大鼓”,开始流传到平津一带,后来结合北京方言的特点,并吸收了京剧等戏曲艺术在唱腔和表演方面的经验,增加了三弦、四胡等器乐伴奏,逐渐形成了京韵大鼓。在京韵大鼓的形成过程中,以白云鹏和刘宝全做出的贡献最为突出。特别是刘宝全,他对京韵大鼓进行了较大的革新和创造。
(2)刘宝全的贡献:
A.刘宝全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把京剧唱腔逐步糅入大鼓,并吸收京剧在唱功、念白、运腔等方面的经验,丰富了大鼓的声腔;吸收京剧的身段、动作的经验,来革新大鼓的表演。
B.他以天赋的高亢圆润的嗓音和生动细致的表演,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优秀的曲目,如《单刀会》《大西厢》《长坂坡》等。通过他一生的不懈努力,把京韵大鼓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成熟的阶段。
(3)代表人物:刘宝全、白云鹏、骆玉笙
2、京剧的形成及梅兰芳等对音乐艺术的贡献。
(1)京剧的形成:京剧是以徽剧、汉剧作为基础的一种“皮黄戏”。乾隆后期,形成了“四大徽班”。这些徽班艺人善于大胆吸取昆曲、高腔、梆子等各剧种的优秀成果,不断在艺术方面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创造,逐渐使一种富于时代特色的皮黄戏——“京剧”,得以在声腔、程式、剧目、行当以及场面等方面得到全面的丰富和提高,成为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全国性的大剧种。
梅兰芳:
a.他发展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这种声腔突破了原来京剧旦角中青衣与花旦的严格区分,实现了王瑶卿等前辈提出的发展“花衫”的主张,使青衣和花旦角色逐渐统一, 成为京剧舞台上受人欢迎的新艺术。他还创造了许多以旦角为主的古装新戏《洛神》、时装新戏《邓霞姑》。
b.以梅兰芳的唱腔和表演为主要艺术特征的京剧艺术流派,被成为“梅派”。
c.梅兰芳对京剧伴奏音乐也有改革。在琴师的帮助下,首先在京剧伴奏中加用了二胡、月琴,在一些新戏中采用了新的配乐手法。
d.曾赴美国、苏联演出,获得了成功,为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和音乐赢得了国际声誉。
3、简述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特点(艺术原则)、历史意义和它发展所经历的几个阶段?
(1)背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由此激起中国各阶层人们迫切要求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行变革,这种要求也推动着我国音乐教育的新生和迅速向前发展。
(2)定义:清末民初(1911年前后),新式学堂所开设的唱歌课以及课上教唱的歌曲。
(3)特点:
A、学堂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文艺中现实主义的传统,其内容大多表现了富国强兵、抵抗外辱、学习科学等,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B、学堂乐歌在音乐上采取了拿来主义的手法,直接大量引用了西洋或东洋的歌词,最初的乐歌作品曲调多出自日本,后来逐渐以欧美曲调为多,真正以中国传统曲调填词的乐歌作品却很少。
C、学堂乐歌延续了中国传统文艺中按曲填词的创作方式,虽其曲调大多出自国外,但这种填词方式本身却是对中国古代词调音乐一曲多用等方式的很好继承。
(4)意义:
A、学堂乐歌是对旧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有力冲击,从内容上看,大多表现了崇尚科学,反对
迷信,妇女解放等,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从形式上看,学堂乐歌是一种众人的音乐而非寡人的音乐,同样具有反封建性。
B、学堂乐歌全方位的引入西洋近代的音乐文化,无论是西式乐队的建立、简谱的传入、还是音乐刊物的发行、西洋音乐基本理论的传播等,都与学堂乐歌密切相关。
C、学堂乐歌从人才和教材两个方面,奠定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最初基础。
(5)阶段:学堂乐歌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A、辛亥革命以前将近10年
B、辛亥革命以后将近10年
C、五四运动以后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前。
(6)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4、名词解释
(1)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d2b7ddfa7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