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

2022-07-06 10:56:3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欢迎阅读!
言文,商榷,语文课,注释,本文


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基本上是成功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有些注释也不无可商之处,比如词语当注不注、注释笼统含混、释义明显错误等等,这些疏漏无疑会给广大师生的文言文教与学造成一定的困扰。本文列举若干有待商榷的文言文注释问题,以供课本修订时作参考。



一、当注不注

1.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鸿门宴》 :“范增数目项王。”按:课本的这一句没有注释, 但在实际运用中 “数”是个多音字,



有多达 4 种读音,意义纷繁复杂。而且汉语里也有“数目”一词, 读为“数( shù)目”或者“数(cù)目”。其中“数( shù)目”是指通过单位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多少, 如朱克敬《暝庵杂识》卷二:“由督办官绅,逐日考核所收数目,按月榜示通衢。 ”还有“事实”之义,如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 “休说麻槌脑箍,六问三推,不住勘问,有甚数目,打的浑身血污。 ”“数( cù)目”则是细目的意思,谓眼睛细小,如《周礼·考工记·梓人》 “锐喙决吻,数目顅脰,小体骞腹,若是者谓之羽属” ,孙诒让正义:“《毛诗》释文云:‘数,细也。’谓细目也。”不过,课本《鸿门宴》的“数目” ,应为“屡次以目示意”之义。 “数”应读作“ shuò”,“屡次”义。一个有如此多义项的词语,课本却没有任何注释,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时不明所以。



1




2.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孔雀东南飞》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注:“驻足,停步。寡妇起傍徨,寡妇(听见了)从床上起来,心里很不安定。



按:“行人”“寡妇”课本均无注,这就容易给文言知识尚不成系



统的中学生造成误解,以为“行人”便是路人, “寡妇”就是死了



丈夫的女子。其实“行人”在古汉语中一般指经商、出使、从军等



出门在外之人,如《管子·侈靡》 “行人可不有私”,尹知章注:“行



人,使人也。”《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八》 “行人从此别,



去去不淹留”;《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四》 “行人消息



断,空闺静复寒”;《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



上述例子中的 “行人”都是指出门远行之人。 与“行人”相对的“寡



妇”,也不是指死了丈夫的女子, 而是独守空闺寡居的妇人, 如《饮



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因为丈夫不在家,出门在外,在家独守空闺寡居的妻子与出门在外的丈夫互相思念,才会有“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的说法。不然,按字面理解,死了丈夫的女子“起彷徨”是有违封建礼仪的,并非作者本意。



二、注释欠当



3.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 “吾日三省吾

身。”注:“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按:古汉语中的数字“三”常表示“多次,再三”之意,如《孟



子·离娄下》“禹稷当平时,三过其门而不入”中的“三”就是泛



2




指,而非确指。但曾子所说的“三省吾身” ,从后文来看,正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所以此处的“三”就不应解释为“多次” 。再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三思而行” 。这则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 ‘再,斯可矣。’”后一句的意思是“孔子听到后,说:‘(想)两次,就可以了’”。这里的“三思”与“再”相对而言,因此也宜把“三”理解为确指。



4.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陶渊明《桃花源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注:“要,通‘邀’,邀请。”



按:“要”表示“邀请”时,不是通假,而是引申。 “要”是“腰”的古字,篆文字形的中间象人的躯干,两旁以双手叉腰之形强调腰



部,构形之义十分明显。《墨子·兼爱中》有“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 曹植《责躬》诗有“冠我玄冕,要我朱绂” 。后来“要”引申出“阻拦、约束”之义,如《孟子·公孙丑下》 :“(孟仲子)使数人要于路。”《左传·隐公三年》:“周、郑交恶。君子曰: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 ’”后又由“阻拦、约束”引申出“邀请、欢迎”之义,如《史记·项羽本纪》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庾信《吹台山铭》诗: “比花依树,登榭要春。”



5.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注:“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按:课本把“封”解释为名词用作动词,这是用现代汉语的语法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cf62dbe6b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a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