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女性着装看中阿文化中女性地位问题》,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女性着装看中阿文化中女性地位问题
作者:许娜 袁风花
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5期
[摘要]通过对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以及传统观念的学习,了解到历史上女性与男性社会地位的不协调,并以女性服饰的研究和对比,折射出中国与阿拉伯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 [关键词]社会地位 女性 服饰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067-01
随着西方文化影响的深入,女性与男性平等的观念已渐渐为国人所接受。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多阿拉伯国家女性在着装打扮与中国女性的存在很大不同,映射出女性地位差异等问题。通过深入了解中东阿拉伯伊斯兰民族服饰文化与本国的差异,对提高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女性服装的演变
清朝女性着旗袍用料节省,庄重清纯,但在中原女子影响下,有些女子必须裹足。这时期因为封建制度的束缚,闭关锁国的状态,使中国女子的地位低下,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思想。 帝国列强主义强行打开国门后,中国女性的服装逐渐西化。西方观念逐渐影响国人,女性也不再禁锢于“女子无才便是德”,而是开始走出家门,接受教育,女性地位也在逐渐提高。 五四运动时期出现穿西装制服、着加厚内衣、烫头的潮流。尤其是女学生的蓝布大褂,比较具有时代特征。随着解放运动的开展,开始进入到女性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的过渡时期。这时期女性服饰既有清朝的偏襟衣裤,也有仿照西式的上衣下裙的连衣裙等。由于当时欧洲国家正值摩登年代,出现“文明装”,从多方面影响我国女性服饰,效仿者越来越多。这期间虽然女性地位有着明显提高,但只局限于上层社会的女子,并不具有普遍性。
新中国成立后,女装体现出经济、实用、朴素、美观等特点。女性穿着单一,思想觉悟提高,注重政治参与度,不再只为取悦男人,进一步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二、阿拉伯传统服饰
由于部分保守的阿拉伯国家对妇女比较压制,女性地位较低。但现在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并且废除了一夫多妻制。总体看来,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提升,在家里受到了格外的尊重,特别是母亲的地位。黑大袍是阿拉伯妇女的传统服装,做工简单,式样和花色因地而异,使得阿拉伯妇女衣着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她们采用各种各样的金银饰品做配饰,如头戴银头箍,头箍系银链,前额挂金银链,鼻饰镶花,耳坠一环又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环,项链一圈又一圈,十指戴戒指,手腕挂镯子,脚饰足铃,充分展现了阿拉伯妇女的雍容华贵。
三、阿拉伯传统服饰中的文化因素
阿拉伯传统服饰属于伊斯兰服饰范畴,伊斯兰教对服饰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强调服装必须遮盖羞体。虽然人体作为安拉的创造物是匀称健美的,但人体有男女之别。暴露羞体很容易激起本能的情欲,从而败坏道德,使人降格为动物一般。
2.反对服饰上的奢侈浪费,认为人类作为安拉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必须在享用安拉的恩典时遵循中正之道,即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
3.反对男女不分,互相摹仿,认为这样做有悖安拉造物的本来面目和天性,这种在性别上的掩饰作假会使人性受到歪曲,从而走向堕落。
所以阿拉伯国家的女子严禁穿稀薄、透明的衣服,更不允许穿三点式或其他泳装,以免暴露肉体。穆斯林学者们解释说,伊斯兰教服饰的标准是遮住妇女的全身,不能显露或透视出身体的轮廓,只允许露出脸和手。因此,妇女最恰当的服装是穿宽大的袍子,并且不准系腰带。妇女的着装打扮应当只为取悦自己的丈夫。伊斯兰教崇尚洁净,主张男缠头、女戴盖头,以遮挡风沙尘土,保持身体洁净和保护皮肤。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尽管女性的历史地位相对低下,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女性意识已逐渐觉醒,女性地位也相对提高许多。阿拉伯妇女的着装不变其实只是为了信仰,并不是大众过去所认为的封建思想的束缚与压迫。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阿拉伯文化,尤其是对要求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更需要研究理解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而女权运动将是世界永远的话题,笔者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人们把注意力移向中东那些在为自身权利奋斗的女性。更希望引起吉林省甚至全国对阿拉伯文化的重视,并加强阿拉伯语的教育,增进双方的文化商贸交流,以吸引更多的阿拉伯商人来到吉林省创业,为吉林省对外交流、建设更好校园、更美吉林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宋砚.中国阿拉伯文化交流史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1. [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出版社,1981. [3]周锡保.中国古代服装史[M].中国戏曲出版社,2011. [4]王东霞.从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责任编辑:张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98f800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