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核心素养教案2(第2课时)

2022-05-08 10:07:2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愚公移山》核心素养教案2(第2课时)》,欢迎阅读!
愚公移山,课时,素养,教案,核心


《愚公移山》

2课时



一、读愚公

1.提问:从何处可见愚公之“愚"?找出相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同时积累文言词语。

示例:从“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可知,想要移走“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这种想法太愚蠢了!(方:方圆)

预设1:从“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可知,愚公已将近九十岁,年老力衰,想要移山真是天方夜谭!(且:将近)

预设2:从“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可知,这些可投土石的地方路途遥远,难于实现。(诸:之于)

预设3:从“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媚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可知,参与移山的只有愚公、三个子孙、一个小孩,总共五人,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如此移山,愚蠢至极。(遂:于是。荷:扛。叩:敲、打。垦:挖。箕畚:用箕畚,这里是名词活用作状语。于:到。始:才、刚。此:换牙)

预设4: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可知,运输土石耗时长,移山进度慢。(易:更替。反:同“返”,往返)

2.提问:从何处可见愚公之“不愚”?找出相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同时积累文言词语。

示例:从“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迁也”可知,深受交通阻塞之苦的并非只有愚公一人,而是所有“面山而居”之人的共同感受,移山能造福百姓,可见愚公胸怀广阔,移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惩:苦于;塞:阻塞;迂:曲折,绕远)

预设1“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可知,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旨在充分调动家人的积极性,而且愚公移山的目的非常明确,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室:家;谋:商量;汝:你们;毕:尽、全;指:直)






预设2: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愚公肯定了人力无穷无尽,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说明恩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见其目光长远。(虽:即使。穷匮:穷尽。苦:愁)

预设3:从“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可知,从结果来看,愚公达成了移山的目的。(陇:同“垄”,高地。断:隔绝)

设计意图

文言结合,以主问题的提出和分解带动对课文的分析。

二、读作者

提问: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预设1:首先,以一对反义词命名形成鲜明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子孙后代的宏伟抱负,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预设2: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增加了讽刺的效果: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

预设3“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设计意图

读懂作者的感情倾向,为探究寓意奠定基础。

三、读寓言

1.回顾寓言的概念及特点。 资料助读: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一种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它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2.提问:你认为这篇寓言故事有何思想意义?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示例:毛主席曾引用这个寓言故事,把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比作两座大山,把共产党比作愚公,把人民比作天帝,指出:“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预设: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地坚持斗争,就能改造客观世界。

设计意图

沟通古今,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寓言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意义。

四、布置作业

归纳、积累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

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8112aa12a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8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