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的熏陶与佛的浸染

2022-12-13 22:35: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儒的熏陶与佛的浸染》,欢迎阅读!
浸染,熏陶
【摘 要】周作人的思想可用复杂和曲折二词来概括。虽然其前后期的思想呈现出较大的反差,但一以贯之的是他受到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熏染与以佛教生本不乐的生命观与众生平等的佛理思想的浸染。

【关键词】周作人;思想;儒家;佛家

周作人的思想,前期和后期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其实,人的思想,在某些基本的方面,应该是有其一以贯之的一面,倒是历史的风云变幻,往往使“不变”带上了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那么什么是周作人思想中的“不变”呢? 一、儒与佛的交融 1934年,周作人适逢五十岁生日,感慨平生,做了两首《五十自寿打油诗》诗一云:“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老去无端玩骨董,闲来随分种胡麻。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斋吃苦茶。”诗二云:“半是儒家半释家,光头更不著袈裟。中年意趣窗前草,外道生涯洞里蛇。徒羡低头咬大蒜,未妨拍桌拾芝麻。谈狐说鬼寻常事,只欠工夫吃讲茶。

其中这样两句“前世出家今在家”和“半是儒家半释家”颇耐人寻味,也许,周作人自己就认为他的思想里其实含着儒家和佛家的双重因子。

(一)儒的熏陶。周作人出身于书香门第, 从小就接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熏染, 儒家文化价值观念对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周作人的思想实际, 我们会发现, 个五四时期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的深层意识实际上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有人认为, 周作人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戏剧性的变化:“早期, 他以激烈的反儒姿态开始了一个现代思想者的历程, 随后又作为思想革命的主将, 对儒家文化施以全面地抨击; 然而二三十年代后, 他逐步亲近并标榜儒家, 甚至以儒家自居, 系统地阐释并宣传儒家思想。

1.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周作人五四时期的思想纲领,他认为文学,应该是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反映并揭示人的普遍命运。他强调的重点是人的生物本能和人的存在, 并把人道主义规定为“个人主义和人间本位主义”并且认为在道德关怀的情感层面上,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道主义还是以一个人类大同的社会理想为指归的。这一道德指向显然有基督教博爱主义和近代人道主义的西方资源,但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其道德指向与儒家传统的渊源关系却不容忽视。儒家道德社会理想作为理想形态已潜入中国知识分子意识的深层,成为其乌托邦情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由个体的仁推向社会 形成了儒家大同理想的传统,这对周作人的人道主义思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中庸之道。20世纪20年代,周作人就说自己是一个中庸主义者,“我最喜欢中庸主义,觉得在那里也正是适切”“我的理想只是中庸,这似乎是平凡的东西,然则并不一定容易遇见”周作人的中庸思想渗透到人生观、处事态度、文化艺术观及文学创作中,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极其深刻而又复杂的影响。而此种影响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众所周知,中庸不仅是儒家的伦理学说,而且是“儒家的矛盾观或发展观”是他们“对待整个世界的一种看法”周作人自述一生接受古今中外各方面的影响, 在知与情方面,“分别承受西洋与日本的影响为多”,意的方面则“纯是中国的”,即他向来所说的“儒家精神”,其核心是仁与中庸。在这方面,“不但未受外来感化而发生变动,还一直以此为标准,去酌量容纳异国的影响”这是符合周氏的思想实际的。他自小接受诗书经传的教育 秉承儒家思想的濡染熏陶, 他并未全方位地受纳儒家学说, 而是倾重被他奉为儒家精神的仁与中庸。

(二)佛的浸染。周作人出生时,便传言为老和尚转世,而周自己也颇得意于这个虚假的故事。在南京学堂时,他就培养起了对佛经的兴趣,并在北大任教时曾想开设佛教课。在他老年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时,佛教的痛苦观、孤寂观、寂灭感、幻灭感,与其


产生了深深的、刻骨铭心的共鸣并给了他某种程度的慰藉。周的一生,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 1.人生之苦。佛教认为人生来就是苦的,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主张人应当洞穿世事,从贪嗔痴慢中解脱出来。应自知人有生有灭,有盛有衰,要明白生死无常,不可执著。周作人对“苦”有偏嗜,他的一生,不断地说及人生“苦”的命题,他将书房称为“苦雨斋”所编散文集也多有以“苦”为名:《苦竹杂记》《苦茶随笔《苦口甘口》。除此之外,他还喜用有苦涩之味的“药”,如自号“药堂”,编书《药堂杂文》《药堂语录》《药味集》等。周作人的苦涩来自于他对人生之“苦”的体味。他曾花了较长的一段时间精研佛经,佛学四谛中“苦谛”教义与佛教中生本不乐的生命观悄然渗入他的生活方式与心理情感。在他看来,苦是生命的基调,生活的底色。正是这种对于人生“苦”的本质的彻悟与正视,使周作人在遭受人生忧患后逐渐复归于平静,并在对人生苦难的咀嚼中养成一种坚忍刚毅的性格。 2.女性解放。世间的女子都应该喜欢周作人,因为他,最为关注女性,关注女性的解放。这是他的思想里面一条贯彻始终的主线。周作人在妇女观上的建树在我国现代思想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是全面而系统的。一方面,他对我国封建礼教的落后妇女观,如不净观、贞节观、小脚文化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它们的非人性化性质;另一方面,他还以宏观的“人类学”视角、科学的眼光建构了现代新型女性观,认为女性的解放要以“人的发现”的思想觉悟为前提,以科学常识为武器,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维护自身的尊严。周作人的妇女观也是受到了佛教影响的。在对待女子的态度上,佛教显现了与多年并行的封建社会的不同,它是持垂怜态度的。将男女置于同一地位加以抚恤。佛法本身是要解救人世痛苦的,当然也包括妇女的痛苦,而且,妇女的痛苦往往更为深切。另外,佛法是平等的法,对于女性自然没有什么高下的区别。

(三)儒与佛的交融。周作人自己的一生,其实一直纠缠于儒与佛之中。作为一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内心总怀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情结。新文学运动初期的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抨击“祖先崇拜”,号召进行“思想革命”,他起草文学研究会宣言中说道:“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和失意时的消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们相信文学也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与人民很切要的一种工作在这里,周作人很明确地表示:文学,应该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反映并揭示人的普遍命运。这些主张,明显与儒家的积极入世相关。而当风起云涌的“五四运动”逐渐落潮,社会依然是一潭死水,那个期待中的自由、平等、互爱的理想世界并没有出现。原来以笔为枪为炮换取一个别样社会的“济世”之志只是一场浮梦。他失落、迷茫、沮丧,开始怀疑先前的主张。原本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遭受重创之后潜入意识的深处,佛家的隐逸、幻灭思想适时出现以慰藉他失落的心。正如他自己所说“梦想家与传道者的气味渐渐地有点淡薄下去了”他逃遁,由一个勇猛无畏的“叛徒”变成一个闭门修身养性的“隐士” 二、结语

“半是儒家半佛家”袒露了周作人这种出世与入世共存的矛盾思想。佛教是站在人生之外,以佛养心,指向自心;而儒家则站在人生之内,以儒养德,指向世俗。世事的牵绊令周作人自觉的关注尘世,在儒释之间难以两全,一颗欲避世的尘心还在凡俗中浸染。 【参考文献】

[1]舒芜.周作人的是非功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哈迎飞.半是儒家半释家――周作人的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钱理群.周作人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4]周作人.周作人自编文集[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 作者简介:李翠花(1982.07―),女,汉族,江西赣州人,任职于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硕士,高校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6911b8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