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校本教材纲要》,欢迎阅读!
2010-2011学年“初、高中数学衔接” 校本课程教材纲要
一.课程性质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它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设的。
1、数学课程的学科性质: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2、所设置课程本身的性质
初、高中教材内容相比,高中数学的内容更多、更深、更广、更抽象,尤其在高一的必修1中抽象概念及性质多,知识密集,理论性强,必修2中立体几何入门难,学生不易建立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差,同时,高中数学更多地注意论证的严密性和叙述的完整性,整体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在高中教学中,要求教师利用好初中知识,由浅入深过渡到高中内容。
二.课程理念
1、搭建平台,为满足学生发展提供条件
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
2、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
高中数学课程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
(2)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
3、体现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1)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2)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4、搞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①搞好入学教育;②摸清底数,规划教学。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衔接。 ①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②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③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④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⑤重视专题教学。 5、达到的目的
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正视教材及学生方面的存在问题,善于从实际出发,以务实的态度,适时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大热情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一定能解决好高一学生不适应状况,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程设计的思路
1、课程设置能体现时代性、地方性、应用性 校本教材中素材的选取,首先要有助于反映相应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
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素材应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应用性、地方性和可接受性。
教材中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现实世界中的常见现象或其他科学的实例,展现数学的概念、结论,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反映数学的应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2.课程有六讲:第一讲:函数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最值问题;第二讲: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第三讲:因式分解;第四讲:有关方程组的问题、恒等式的证明;第五讲: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另补充阅读材料((数形结合解题思想)).
四、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高中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拓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
②了解数学知识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涉及初中的内容。如函数性质的推证,求轨迹方程中代数式的运算、化简、求值。
3、过程与方法
① 要求学生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作习题,认真地重证、重解,并适当加些批注,特别是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最后要抽象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做好书面的解题后的反思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便推广和灵活运用。
② 突出数学四大能力,即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四大数学思想方法,即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价与转化,分类与讨论。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重视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② 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③ 培养对立统一、联系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内容简介
课程内容有六讲及一个阅读材料.六讲所展示的知识与方法都是学习高中新课程不可或缺的,每讲可用一至三课时来学习.阅读材料可在课外学习中进行研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助于学习高中数学新课程.
六、课程实施
1、方式:举办系列讲座,定期进行学法交流 2、场地:选修课教室 3、组织:采用教学班
4、安排:一个学期18学时
5、对象:全体选修《初高中数学衔接》学生 七、课程评价
1、过程性评价:修习学时、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平时测验 2、终结性评价:考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59dda9a74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