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起源与发展

2024-04-01 10:32:4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天文起源与发展》,欢迎阅读!
中国,起源,天文,发展


中国天文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难得的天文料,碰到各国天文学家的注意。就文件数量来说,天文学可与数学并列,仅次于农学和医学,是构成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后,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察为中心的完满的系统。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部分,它不单纯是计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和部署闰月等编撰日历的工作,还包括日月食和行星地址的计算等一系列方向天文的课题,近似编算现在的天文年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内



容是天象观察,其中包括天象观察的方法、仪器和记录。

(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萌芽:从远古到西周末1960年在山东莒县和1973在山东诸城分别出土的两个距今约4500年的陶尊,上都有一个象形符号。有人释为“旦”字,因为它就像山上的云气托出初升的太阳,其为清早情形,犹如





如绘。《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说明在传说中的帝尧(约公元前二十四世纪)的时候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从

事观象授时。《尧典》还说,一年分为四时有366天,用闰月来调整月份和季节,这些都是中国历法的基本内容。《尧典》里还依照夜晚时南方天空所看到的不同样恒星,来划分季节。

从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此时流传下来的《夏小正》一书,反响的可能是夏代的天文历法知识:一年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外,每个月都用一些显着的天象作为标志。在殷商(公元 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卜辞中,干支纪日的资料很多。一块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的牛胛骨上完满地刻划着六十组干支,可能是当时的日历。从当时大量干支纪日的记录,学者对当时的历法得出比较一致的建议:殷

代用干支纪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连大月,







有闰月;闰月置于年关,称为十三月;季节和月份有大体固定的关系。甲骨卜辞 中还有日食、月食和新星纪事。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 铸在铜器(钟、鼎等)上的金文中有大量关于月相的记录,但无朔字。

(二)系统形成时期:从春秋到秦汉(公元770~公元220年)春秋时期(公

元前770~476年),中国天文学处于从一般观察到数量化观察的过渡阶段。《礼

记·月令》虽是战国后期的作品,但据近人考证,它所反响的天象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的现象,应能代表春秋中叶的天文学水平。它是在二十八宿产生今后,以



二十八宿为参照物,给出每个月月初的昏旦中星和太阳所在的地址。它所反响的文学水平要比《夏小正》所述的高得多。同时,记录这一段历史的《春秋》和《左传》,都载有丰富的天文资料



随着观察资料的积累,战国时期已有了天文学的特地着作,齐国的甘公(甘




德)着有《天文星占》八卷,魏国的石申着有《天文》八卷。这些书诚然都属





于占星术的东西,但其中也包括着关于行星运行和恒星地址的知识,所谓《石氏星经》即本源于此。

(三)系统发展时期(公元220~宋代初年):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在体

系形成此后,连续向前顺利发展的阶段,在历法、仪器、宇宙理论等方面都有很多的创新。三国时魏国杨伟创制《景初历》(237年)发现黄白交点有搬动:



知交食之起不用然在交点,凡在食限以内都可以发生;又发明计算日月食食分和初亏方向角的方法。吴国陈卓把战国秦汉以来石氏、甘氏、巫氏三家所命名的星官(相当于星座)总括成一个系统,共283星官、1464星,并着录于图。陈卓



的星官系统沿用了一千多年,直到明末才有新的发展。葛衡在浑象的基础上发明浑天象,它是今每日象仪的祖先。



唐代后期和五代(公元907~960年)时期的历法,值得一提的有长庆二年(公822年)颁行的《宣明历》和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流行于民间的《符天历》。徐昂的《宣明历》在日食计算方面提出时差、气差、刻差三项改



正,把因月亮周日视差而引起的改正项计算更向前推进一步。后晋天福四年(公 939年)颁行的《调元历》,不采用上元历年,使用了五年,后在辽又用了四十年,直到元代的《授时历》(1280年),才完满实现了这两大改革。唐末的藩镇盘据和五代十国的凌乱场面,以来的一致而告结束。中国的封建经济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获取进一步的发展。



忽必烈把金、宋两个司天监的人员集中到多半(今北京),在王恂、郭守敬

主持下,从事制造仪器,进行测量和编制新历,在短短的五年时间(1276~1280

年)中获取了极大的成就,将中国古代天文学推向新的巅峰。于至元十七年(公



1280年)编成《授时历》,并于次年起实行。《授时历》从元代素来用到明亡(公元1644年)。在明朝把它更名为《大统历》,但方法上可是把北京所见的日出日没时刻改为南京所见的时刻。



(四)中西天文学的交融:从明末到鸦片战争(公元1600~1840年)从明初到明万历年间的二百年中,天文学上的主要进展有:翻译阿拉伯天文书籍;郑和于1405~1432年远洋航行中利用“牵星术”定位定向,发展了航海天文;对奇异天象(比方1572年和1604年的超新星)的观察等。总的来说很少发明创立,可以认为是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低潮。早期初版的有关欧洲天文学知识的



着作有:《浑盖通宪图说》(1607年)、《简平仪说》(1611年)、《表度说》1614年)、《天问略》(1615年)、《远镜说》(1626年)等。1873年,法国在上海成立徐家汇天文台,1900年在佘山成立了另一个天文台。1894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台湾,在台北成立测候所,1900年德国在青岛成立气象天测所。这些机构都是



列强侵华的工具,主若是为他们的军舰在中国沿海活动供应情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56c01db80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8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