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位西方人对杜甫的致敬》,欢迎阅读!
一位西方人对杜甫的致敬
一位西方人对杜甫的致敬
张代蕾 桂涛
四年前,因为一部追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大型英文纪录片《中华的故事》,英国历史学家、纪录片导演兼撰稿人迈克尔·伍德为许多中国人所知晓。两年后,他制作推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故事》,仅预告片就有超过1亿人次的观看量。今年4月,伍德导演并主持的单集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BBC播出,再次受到英国媒体和观众广泛欢迎。
从少年时代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多次到中国采访拍摄,相信交流对话有助于打破文化之间的偏见与误解……或许正是出于这些原因,伍德成为不少人眼中“最会讲中国故事”的西方纪录片导演。 曼城男孩的“杜甫缘”
伍德对中国文化的热衷和探寻,从最近这部关于杜甫的纪录片中可见一斑。 “这部片子对我而言,其实更是一部出于私心、因爱而生的作品。”因为伍德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正是源自杜甫的诗。
伍德1948年生于曼彻斯特,从家乡的文法学校毕业后,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他进入牛津大学读历史专业。
在曼城念中学时,伍德在当地一家书店发现一套外国文学译作,其中一本就是杜甫诗集。“翻开这本书读到第一句,我就入了迷。它把我带入另一个世界,一个我从来不曾知道的世界,它如此丰富,如此精彩。从那以后,这些诗就一直留在我心里”。
后来,伍德又陆续知道了李白、孟郊、白居易,以及更多唐朝诗人,“他们和杜甫一样,这么多年过去,从未离开过我”。
十年前,伍德到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华的故事》,其间去上海参观世博会,和现场观众聊天,询问他们最喜欢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结果令他吃惊。“每个人都回答唐朝,而且几乎人人提到杜甫”。
杜甫在中国文化的地位如此重要,在西方却鲜有人知。于是,伍德萌生了要为杜甫单独制作一部纪录片的想法。
1
20XX年秋天,伍德和拍摄团队从杜甫出生地河南巩义出发,沿着杜甫生前足迹重走西安、成都、重庆、长沙等地,跨越半个中国,以西方人的视角和叙事方式,介绍展示中国“诗圣”动荡不安、忧国忧民的一生。
在片中,伍德不仅盛赞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还借哈佛大学知名汉学家史蒂芬·欧文(宇文所安)的评价,将杜甫与西方文学巨匠但丁、莎士比亚比肩,认为他们赋予了诗歌应有的意義和评价标准。
“只称杜甫为诗人是低估了他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性,因为这一称呼将他的地位局限于诗人。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一个与杜甫完全匹配的人物,一个体现了整个文明情感与道德感的人物。”伍德如此评价杜甫。“我在中国感到非常自在”
在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中,伍德追寻着中国古老文化在当今中国的传承和意义。在中国实地采访拍摄过程中,他找到了答案,而且印象深刻。 “我和许多中国老百姓交谈,每个人都能和我聊杜甫。在成都杜甫草堂门前读《春夜喜雨》的小女孩,每个月都要去一次杜甫草堂的成都老人,湖南读诗会的成员,给杜甫诗作谱曲演唱的大学生……从他们身上,我清楚看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消失,一直在延续。”伍德说。
伍德认为,纪录片导演必须对自己所拍摄国家的文化有所感知。“拍摄中国,你必须将自己视作中国人来看待问题,影片的内容必须以这个国家人民所理解的本国文化角度来呈现……因此,你必须和中国的文化产生共鸣,否则观众就无法理解你所拍摄的东西。我想做的就是,让观众感受到有温度的历史。中国人对他们的历史很有情怀,他们爱他们的历史”。 “理解中国需要一辈子”
对于中国文化,伍德经常称他是“局外人”。
“对我这样的局外人来说,理解中国需要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对于中国诗词,伍德谦逊地表示自己是“门外汉”,尽管在采访中他能随口向记者用英文背诵好几段杜甫的诗,包括长诗《壮游》:“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在片中,伍德用杜甫这首自传性的叙事诗串联起主人公一生。为了向西方观众更好地传递这首诗的意蕴,他致信英国国宝级演员、影片《指环王》中甘道夫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3d467e2ce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