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欢迎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幽默风趣的历史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杨廷和之子杨慎
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书名是《明朝那些事儿》,很早就知道有《明朝那些事》这本书。而且知道这本书先是一本网络作品,由于广大网友们的追捧,好评如潮,作者当年明月把博客里的连载送进了印刷厂,一口气出版了5本,更多的人看了后还是好评如潮.我还知道当年明月的这套书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他把枯燥的正史写得生动、风趣,看过的人没有人说不喜欢读这本书的,我还知道但年明月写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才27岁!当然佩服之至啊!就想弄一套读读。于是,让妈妈买了一套,一睹为快.
这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是一个非专业研究历史的公务员,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这部《明朝那些事儿》更加的平民化。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该书作者也说:“不是历史幽默,而是我幽默。”所有,那些不幽默的历史书都是给那些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人们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而当年明月就使得我们能看到这幽默的历史书,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该书内容以明史为蓝本,几乎所用事件都有史可查,个别出自野史之处,皆注明,并加了作者自己的分析,说明其可信程度。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作者说,由于早年读了太多的学究书,所以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的很好看,写《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
而作者也的确证明了这句“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 这本书有7部,每部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精华之处。 先说第一部《洪武大帝》: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十八岁的唐寅(即唐伯虎)考到第一名(解元)。在考试前,他和三个很要好的朋友吃饭,同时口出狂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过几天,全省统考(乡试),给他说中了——解元。当时是全省应考的人一起考,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可以超过省内其余人,说明这个人强到邪乎.次年,他去考进士(会试,全国统考,即总决赛)。唐寅又犯了口出狂言的老毛病,在考试后的宴会上,他说:“我必是今科会元!”完了,由于宴会上那些人不是他很要好的朋友,而是他的对手和敌人——结果被他们告了黑状.后果是-—贬为小史,不得为官。由于当时进士录取率极低,本来你即使很聪明也不敢保证考得上——结果你竟然打包票说肯定考第一名——那你不是作弊谁作弊?口出狂言,毁掉了他的一生:终身不得为官--学优登仕,当官就是古代绝大多数学子的梦想.官当不了,寒窗十年有什么意义!他绝望了,从此堕落.
再说第二部《万国来朝》:他写的内容是自永乐皇帝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记叙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的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皇帝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代.太监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令人目不暇接、欲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罢不能。
最让我难忘的是“土木堡之变”,那个无知的太监王振,损了二十万精兵,使蒙古军队再次光临,而这次来与以往不同,是来攻进城夺取山河、江山的,于谦说:“你妄想!”于是,战争开始了,在烟尘滚滚中,于谦沉着地指挥着战斗,士兵势气大增,愈战愈勇。蒙古军队万万没想到会这样,于是找了另一个城门来战,更没想到的是,这个城门防守一样精密,蒙古军队没有攻破城门,反而被打了个落花流水。一个晚上,蒙古军队快不行了,为了防止明军偷袭,在几里外扎营。终于,于谦拿出了秘密武器—-大炮。夜间,只听一声炮响,把蒙古军队轰回了老家.
而第三部《妖孽宫廷》:是连接上一篇的,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而在他病逝后,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一个懦弱不堪无所作为……
第四部《粉饰太平》:写的则是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第五部《帝国飘摇》: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内争,一为外战。内争写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人都是实干家,都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样又都是阴谋家,铲除异己心狠手辣。而这两者均以张居正为最:改革遗惠万民,荼毒殃及门生。外战亦即援朝抗日战争,场面波澜壮阔,运筹神鬼莫测,更塑造了李如松、李舜臣、邓子龙等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形象。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第六部《日落西山》: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不知不觉已经读到第七部了,第七部是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 7: 大结局》是对这样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作者当年明月一如既往的用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那纠缠在历史之后的波涛汹涌的暗流.
读了这套书,我不禁被书中表现的“厚黑学”惊呆了!这些忠臣、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人与人之间哪里还有真诚、信义可言?彼此经常搞些你死我活的斗争。很多有才华的人:唐寅、徐文长、方孝孺、解缙,哪一个都是赫赫有名的人才,都是在政治斗争中得到了极其可悲的下场。他们的失败有的源于一句话,一篇文章。真可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被别有用心的人一曲解,给大老板—-皇帝奏一本,说上句“此人别有用心”,再分析一下这句话“可能危及你的皇位”,事情就办妥了.圣旨很快下了:满门抄斩,灭九族,还有的灭十族!冤案就此诞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你们说《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是不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好书呢?
林宣汝 六(2)班 55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20e5dc1f3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