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文体变迁

2023-11-24 15:14: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新闻文体变迁》,欢迎阅读!
变迁,文体,我国,新闻
我国新闻文体变迁

关键词:新闻文体30年改革

新闻文体的兴替变易是中国传媒改革的重要部分。大转型时期受众本位意识开始觉醒。闻的可读性加强就是报纸重视读者的重要例证。而将人们关心的电视、演出、体育赛事等日程表通栏列出,也是关心受众需求的一个例证。1982年北京新闻学会调查组发表了关于北京市读者、听众、抽样调查6份分析报告可以看出,对于受众的重视及其专业化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媒体新闻报道的依据。 总结大转型时期的新闻文体,可以看出在新闻报道的内容方面,印证式报道迅速向信息式报道转型,文类形式迅速多样化。但是,由于文革文体风格的沿袭依然存在两极化模式、单一因果关系等问题。这种报道,容易出现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已经落后于当时受众对于事物的多侧面、多层面的认识。

2、文体结构布局:文字新闻>广播新闻>图片新闻>电视新闻

观念的改变拉动了文体的变革。短短几年当中,整个新闻文体新旧交替,消息通讯逐渐替代社论评论的主流地位,并发展出散文体、简讯等新种类。从表达工具角度来看,这一时期已经具有文字新闻与图片新闻、电视新闻、广播新闻等分类。但文字新闻占据核心地位,后者较为边缘。

最初图片在报纸当中仅仅起到装饰作用或辅助作用,随着时间推移,独立的照片新闻开始出现,而且篇幅越来越大,甚至连缀成系列。报纸图片已经出现照片新闻和漫画新闻,但总体比例与文字新闻相比有很大差距。比如《中国青年报》《英雄奋战宝成路抗灾抢险创奇迹》811013日头版发表七张现场照片,一张地段示意图,图片所占篇幅实际大过了文字的篇幅。而且照片涉及到重大的人员和环节,与后者的内容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此时的新闻漫画以新闻为题材内容,以形象化的宣传手段,融评论性、新闻性、艺术性于一体,形象生动,尖锐泼辣,寓庄于谐。82年起出现全国新闻漫画奖的评选,说明了新闻漫画的地位和作用。

1978年,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新闻固定栏目新闻联播开播,通过国际通信卫星接收国际新闻社新闻,采用新华社稿件播发。既有图像新闻又有口播新闻。此后,央视又开始涉足电视连续报道,强化深度和影响力。80年第一个评述性新闻栏目《观察与思考》,并没有满足于一般的动态报道,而是把镜头触及社会生活的深处,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进行深度分析报道。由于设备的限制,不具备录像播出的条件,80年代初以前尽管已经尝试电视现场直播,仅限于重大节日庆典、重要政治活动和精彩体育赛事。比如,女排首度夺冠,公审四人帮等。

广播新闻在当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成为重要的信息窗口。主要播出以新闻播报为主,并同时配合有录音讲话、实况广播等。在当时,对于重大事件的实况广播深受瞩目。但也和电视直播一样,广播的现场直播也仅仅限于重大媒介事件的报道。 文字新闻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无论报纸、电视、广播都以文字新闻稿件为基础。文革前就已经成熟的消息、通讯和调查报告等新闻形式逐渐替代社论、讲话稿,5年间占据主导地位。逐渐出现边缘化文体。但通体而言,当时新闻报道对题材的关注远远大于对文体形式创新的关注。

消息体裁当中,以新华体为主,并拓展出散文体和短新闻等新品种。新华体以简洁精练、层次清晰,善于用事实解释事实等优点成为我国新闻界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形成的特有体式。是人们对它的程式化颇有诟病,认为它把消息写作这种创造性的工作变成了简单劳动,记者变成了工匠。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倡导将散文化手法引入消息写作,认为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增加自由活泼的散文形式,改变那种沉重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写法。随后,在1982年,行文自由活泼、清新自然的第一篇散文化消息《金山追悼会在京举行》


获得了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为了当时满足读者快速阅读的需要,新闻界在当时还倡导短新闻。各报纷纷开设短新闻短评栏目。新华社1977年的时候决定今后将把重要短新闻专列一项进行评比表彰。不过,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仍是当时消息文体的主弊。占据极高比例的会议新闻比较典型。这些新闻报道都摆脱不了印证式的表达模式,除会议内容不同外,其结构几乎完全相同——概括性导语,讲明时间地点、会议内容;主体部分概括复制会议主要发言人的发言内容,铺排冗长的与会人员名单。 通讯写作手法彼时也已稳定。不像一般消息只具有新闻信息的传达功能,通讯要将与一种或多种社会核心价值相关的象征性事件或行为置于突出的位置。因此需要选择典型事实和典型人物。而叙事语言也往往使用隐喻手法。19783月新华社播发穆青等人采写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是最早公开发表的对文化大革命持否定态度的人物通讯。视觉化、感官化日益突出。晚报时代的语言文字为主导的印刷文化正在被都市报代表的电子文化时代所取代。新的读者是随着电视和碟片培养出来的一代,他们喜欢借助感官直接感受世界,喜欢在文字之外多元体验世界。1997年转为日报的《南方都市报》采用直通栏排列,图片大标题,形成浓眉大眼风格。无论从封面、导航还是报道的图片表格,都可以看出视觉感官因素的重要分量。一些文学表现手法的适当融入和对于作品特色的追求,令新闻语言变革关注细节的显现、生动性的彰显和速度的强化。

分众时代的激烈竞争,导致媒体的语言必须符合窄众的特点。体育报、健康报、电视报、文摘报等等内容划分清晰的报纸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其报道的新闻性明显增强,而且有意识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的语言习惯表达鲜活的新闻事实。大多数报纸以事实性的实题做新闻标题。一些经济类报纸开始采用本行业的术语和图表表达专业化的内容。 4、文体表达风格:精英身份/平民身份/专业人士 新闻把眼光投向了普通百姓和百姓生活,新闻不再高高在上,高谈阔论,而是以平民的视角、平民的感受谈平民的生存现状与生存理想。新闻视角也从过去的精英阶层俯视大众转而为平视,道德说教或训诫的内容逐渐减少,事件的评判权被交给大众 方汉奇,陈业劭.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张惠仁.新闻写作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穆青.新闻散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新闻出版年鉴.1982,l(l)~.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2

韩元.新时期报纸文体改革研究.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复旦大学,2006.

张百宁.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南方周末》二十年改版初探.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暨南大学,2003.

胡韵.新时期广州报纸文体创新研究.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暨南大学,2006 闵正文.分化与整合——九十年代我国文化环境及传媒变迁.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武汉大学,2001.

李良荣.中国新闻改革20年的三次跨越.新闻界,1998李良荣.十五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新闻大学,1995李良荣.改一改我们的报道理念、模式和笔法.新闻与写作,2004廖声武.新闻文体创新的历史演进.新闻前哨,2006单波.新闻文体新论.新闻大学,1994赵刚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纸新闻的文体革新.黄山学院学报2005吴锦才.简约之中求创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1ba561b7e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1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