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高校体育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欢迎阅读!
【论文摘要】社会适应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是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大举措,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学应该如何适应并发挥其独特的影响和作用呢?我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水平。
1.社会适应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过程的能力。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性的强弱表现,也就是大学生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
1.2 高校体育与个体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社会化程度的高低。个体如果对现代化社会的社会规范、社会观念等得不到很好的学习,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教、学、练的行为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体育教学中所进行的活动,一般总是由特定的情景所构成情景是体育内容的表达方式,这种情景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某种社会形势的简化、浓缩与变形。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通过相互的交往过程,增强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随着体育教学中社会交往的发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也随之形成、发展。因此,体育教学具有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然性。
1.3 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差异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大多围绕体育教学大纲的各项目、任务而开展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只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的“一言堂”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往往采用直接控制的方法对待学生,学生则会产生被控制感,而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则可能使其对教师的控制产生排斥或对抗。所有这些都与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相抵触,不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着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方向发展。
1.4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某项技能的掌握或单纯知识掌握,而是要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学会与人共事,养成人与人之间合作的态度,要具有团队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经得起风险的考验,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其适应社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他们被社会需要的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自我发展的程度。多年的应试教育,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不能正确、现实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缺乏合作精神等等。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独生子女增多,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也日见突出,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据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一系列不良反应与适应障碍,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20%~
30%。
1.5 高校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1.5.1 增强体质,促进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与促进体力的全面发展。体育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使人的身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心理等方面发生积极的适应性反应,从而促进人体的健康与体质的增强,并有助于个体良好体育态度和体育习惯的养成。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相对增大,必须要有体力和健康作为保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1.5.2 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体育锻炼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与接触的机会,并在集体活动中得到集体的认同感、社会强化的刺激性,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逐步形成与他人交往的需求、艺术、技巧和习惯,从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1.5.3 提高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能力
从事体育活动,尤其是集体性的活动和游戏竞赛,往往需要个体和群体之间形成良好的默契与合作,以增强整个团队的力量,而经常参与这种团队活动,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宽容和谅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成因分析 2.1 学校体育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空间
学校体育活动是在群体中展开的,人际间的互动十分频繁,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具有其它一些活动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2.2 游戏提供了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的重要场景
学生在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他就有机会体验各种角色的责任、义务、技能、心理等.学生在游戏中必须遵守规则,与他人合作配合,做他可能不想做的事情。因此,学生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认识去适应游戏规则,适应游戏环境。 2.3 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学生在竞赛中或多或少,或早或晚会经历失败,这种失败所引发的挫折体验,对学生是一种心理调适过程,也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3.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途径
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体育活动的社会特征,应通过以下途径去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1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增强自信心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存在问题和不足,使自己充满自信,经常保持积极的心态,并远离骄傲和盲目乐观,不忘追求和进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设定最近发展领域学习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将来应对社会挑战充满自信。 3.2 实施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挫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可以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引导人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自己的追求得到完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使人变得消沉,情绪低落。因此,正确应对挫折,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有助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防止和克服消极情绪,正确地面对人生、社会和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①改变练习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适应陌生的环境;②人为设置障碍,使学生在一定困难条件下进行体育活动;③鼓励学生敢于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④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1b19f0e4b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