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世族之风

2022-04-14 04:21: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魏晋世族之风》,欢迎阅读!
世族,之风,魏晋
由《颜氏家训》看南北朝社会的世族风气

许晓静

摘要文章通过颜之推独特的人生经历,结合其他史料,将南北朝社会中世族的学风、生活崇尚以及信仰观念作了

比较.揭示了南北朝社会.融合与统一的趋势己经在酝酿之中。 关键词颜之推《颜氏家训》南北朝世族

颜之推生活的时代己是南北朝统治的后期,南北士族己走过了其全盛的时期,世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颜之推经历了三次亡国之痛,辗转南北,对南北朝世风俗尚的叙述颇有说服力。范文澜曾评价颜之推“是当时南北两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明。《颜氏家训》中记载了大量“江南”风俗和“河北”风俗,涉及民族、宗教、家庭、婚姻、礼仪、交际、宗教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南北社会不同的生活特征和精神而貌。

一、学风的差异

南北朝时期南北学风差异颇大,北方学术重经学而不杂玄学。史籍记载:“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一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v[2]清人皮锡瑞总结:“北方学术重郑、服之学,郑服木是一家,宗服即宗郑,故北方学术同出汉儒。而南方学术所尊崇的数家,皆与汉儒背道而驰。v}3}唐长孺先生针对南北学风差异,概括为:“即是南方注重义理,上承魏晋玄学新风,北方继承汉代传统,经学重章句训话,杂以徽纬,佛教重宗教行为,有佛道遗风。v[q]

十六国北朝时期,河北的大族在中心城市破坏、社会动荡的背景卜,长期困守于坞堡之中,聚族而居,代代相传,陈寅格先生便言:“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lli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v}5}从史籍记载的情况看,河北大族有数代、十数代聚族而居的,一些文化世族则在族内传授学业。这与汉代格守的章句传授所强调的师法、家法有相似之处,利于传统的承继,但却不利于思想的交流,与南朝世族多居于城市,学风相对自由,重视交流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颜之推初入北,对北儒之孤陋寡闻,十分惊奇,他在家训中谈北儒时说:“率多田野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蛋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卜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从此为师,令人气寒。v}b}

总的来说,南朝文学在总体上局限于士大夫的生活,一味追求词藻、技巧,回避南北对立、民族征战社会现实,热衷于对风花雪月的歌唱,而同时代的北朝文学却以沉实的内容,雄壮、豪放的风格见长.满了进取精神和勃勃生机。

二、世族阶层不同的生活崇尚

就南北世族阶层的风俗来说,萧梁、北齐时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可以概括为,南为阴柔与迂诞浮华,北为阳刚与鲜卑化倾向。

颜之推在书中记录了世族阶层的典型生活习俗:梁朝世族子弟皆流行剃面、涂脂抹粉,身穿用香料熏过的衣服,足穿贵重的高齿屐,出入乘车。“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一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字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曰

梁朝士大夫鄙薄武事,不愿驰骋疆场,皆不习骑马。“梁世士大夫。·一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一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碎者往往而然。建康令土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口:‘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v}g}

由于南朝保护世族的世袭特权,世族子弟即使没有才学和武功也可以做官,当时的谚语“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即表明世族子弟一开始做官,也不管身体如何就可以做著作郎、秘书郎这种清闲


高贵的官职。

北朝风尚与南朝阴柔之风截然相反。北方受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风俗的影响,尚武之风盛行,世风雄健豪放。例如,与江南世族不习兵射完全不同,“河北文士,率晓兵射”,不只是为效仿葛洪,一箭就能追杀敌兵,而时常凭此技艺在三公九卿出席的宴会上获得赏赐,并以能立战功为荣。“顷世乱离,衣冠之士,虽无身手,或聚徒众,违弃素业,侥幸战功。”中原世族即使不能上战场保卫国家,也要逞弄拳术,以武行世。“昔见今世士大夫,才有气干,便倚赖之,不能披甲执兵,以卫社棱;但微行险服,逞弄拳腕。v}9}

中原文人士大夫尚武风气的形成,除了受鲜卑族习俗的影响外,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即凭借武功和兵射来获取政治资木,以此跻身统治集团行列。北齐是凭借六镇鲜卑武人建立起来的政权,因而在政治上倚重鲜卑武人集团。河北汉族文士在政权中所任官位较低,虽多为衣冠世族,但“时武职疾文人”受到势力强大的鲜卑武人集团的极端歧视和排斥,为仕途计,不得不“违弃素业,侥幸战功”

粗野强悍的鲜卑文化与汉文化不断交融,给口益文弱和颓废的儒家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中原文化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与“肤脆骨柔”“体赢气弱”的南朝世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北齐统治者大都是鲜卑化的汉人,大力提倡鲜卑文化和习俗,使中原世族出现了鲜卑化的倾向,即部分接受了鲜卑的文化及习俗。例如,与北魏孝文帝时的汉化潮流不同,鲜卑语是北齐的官方语言,说鲜卑语是流行的时尚。祖王廷被称为“衣冠宰相”po7,曾因通晓鲜卑语而被推荐,“元康因荐王廷才学,并解鲜卑语’yn7奉诏为并州定国寺落成撰写碑文。再如,波斯的乐器曲项琵琶,北朝时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因受到鲜卑贵族的喜爱成为流行乐器。一些汉族士大夫为博得鲜卑贵族的欢心,极力要子女学说鲜卑语言、弹琵琶,期望以此来获取功名富贵。颜之推指出:

“齐朝有一士大夫_尝谓昔口:‘我有一儿_年己十七_颇晓书疏_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昔时f免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至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vp27除了学说鲜卑语言和弹琵琶天文、画绘、棋博、鲜卑语、胡书、煎胡桃油、炼锡为银,如此之类,略得梗概,皆不通熟。vp37 }}北史·祖f廷传》记载:“廷善为胡桃油以涂画,乃进之长)‘一土。·一及即位,是为武成皇帝,摧拜中书侍郎。

在当时,妇女地位的提高也能反映出中原受鲜卑风气的影响。“江东妇女,略无交游,其婚姻之家,或十数年间,未相识者,唯以信命赠遗,致殷勤焉。邺卜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街 ,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此乃恒、代之遗风乎?vpa7颜之推认为“邺卜风俗,专以妇持门户”是北魏以来鲜卑之旧俗。

由此可知,北齐时,由于鲜卑人集团势力的强大和统治者的大力提倡,鲜卑化倾向己成为中原世族阶层风俗演变的主流。

此外,南北社会对于庶子的看法也不同。江南对于妾滕所生庶子不予歧视。中原风俗则不同,鄙视庶生子,嫡子和庶子在衣食婚宦上犹如世庶有贵贱之别,世俗对此习以为常。“江左不讳庶孽,丧室之后,多以妾滕终家事;疥癣蚊蛇,或未能免,限以大分,故稀斗阅之耻。河北鄙于侧出,不预人流,是以必须重娶。·后母之弟,与前妇之兄,衣服饮食,爱及婚宦,至于士庶贵贱之隔,俗以为常。身没之后,辞讼盈公门,谤辱彰道路,子诬母为妾,弟黔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重嫡庶之别固是周汉以来旧俗。%‘江左不畏庶孽”之风是受魏晋之际兴起于洛阳一带的新风尚的影响,传统礼俗有所突破,庶生子的待遇和社会身份不再受到明显歧视。永嘉乱后,这种洛阳的新风尚随着渡江名士传播到江南,遂成为江南风俗。但在河北,仍是固守旧俗,“至于北朝,轻视庶生子之风变木加厉’nPSI

三、江南地区信仰观念呈现多元化

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玄学、佛教、道教兴盛,儒学独尊的地位逐渐被削弱,世族阶层在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梁朝时玄风复兴。梁几代帝土都好玄学,并开馆授徒亲自讲论。梁元帝甚至痴迷到废寝忘食,夜以继口的地步。受此影响,玄学在梁朝风行一时,士大夫习染玄风。“泊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武皇、简文,躬自讲论。周弘正奉赞大,化行都邑,学徒千余,实为盛美。元帝在江、荆间,


复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至乃倦剧愁愤,辄以讲自释。m[I6]和许多梁朝儒士一样,颜之推亦不能免除玄风的熏染,“世善《周官》《左氏》学。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nfl7]

南朝世族不仅礼玄双修,而且许多士大夫虔信佛教,儒释兼通。颜之推虽为儒学宗师,但其家族世代信奉佛教,“家世归心”。他极力糕合儒、佛二教,称其为内外两教。“内外两教,木为一体,渐积为异,深浅不同。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一归周、孔而背释宗,何其迷也!m[I8]

由此,通过对《颜氏家训》中记载的萧梁、北齐时期世族阶层主要风俗的探究。我们对其风俗演变的特征和南北差异可以得出如卜结论:南方士风弥漫着阴柔、糜费;北方则尚武之风盛行,士风雄健豪放。且中原世族部分地接受了鲜卑族文化及习俗,出现了鲜卑化倾向。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在江南,玄学、佛教、道教蓬勃兴起,儒学独尊地位口益削弱,引起世族阶层在宗教、信仰等方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南北世族不同的生活特征和精神面貌。然而在南北朝后期,这些差异与区别正在逐步地消失.南北的融合与统一己初露端倪。

四、世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南朝后期,世族正在走向衰亡,庶族的力量逐步强大起来,士庶之间的区别正在逐步弥合,侨、吴之间的文化也越来越接近。萧齐时代的一次宫廷盛宴就生动反映了这种情况。根据《南史·土俭传》,齐高帝萧道成曾设宴于华林园,令参加宴会的文武群臣“各效伎艺”于是褚彦回弹琵琶,土僧虔、柳世降弹琴,沈文秀歌《子夜来》,张敬儿舞,土俭则说:“臣无所解,唯知颂书”,于是“跪上前颂相如《封禅书》,高帝说:“此盛德之事,昔何以堪之”,后又令陆澄颂《孝经》。接着土敬则“脱朝服袒,以绛纠发,奋臂拍张,uy动左右”。在这些大臣中,土僧虔、土俭、褚彦回、柳世降是侨姓世族,其中土僧虔和土俭叔侄更出于一等高门的琅邪土氏,陆澄是吴姓世族,而沈文秀是吴姓庶族,张敬儿、土敬则是侨姓庶族。在这次宴会上,陆澄颂儒家经典,土俭朗诵汉代中原文学名篇。土僧虔和柳世降用占琴进行演奏,褚彦回则用北方传来的胡人乐器,沈文秀唱吴地民歌,张敬儿跳的大约是军中舞蹈,而土敬则拍张则充分体现了吴地卜层侨姓的文化。在宫廷的宴会上,侨、吴、士、庶文化共聚一堂,可见彼此开始相互接受。再如,南朝世族讲的“不南不北的吴化洛阳语”进入了卜层社会,而庶族讲的“不南不北的北化吴语”也进入了上层社会。这种相互渗透促成了统一语言的形成,而且社会内部的主要集团之间也逐步密切了彼此间的接触,从而大大促进了彼此文化的融合。

此外,南北地域间的、文化间的交流也在不断深入,例如,不仅颜之推感受到北方尚武、豪放的气质与南方腐化、萎靡的风气之间鲜明的差别,承认北朝的发展和进步,把亲身经历写在家训中,而且众多的世族受到熏陶逐步地改变了文风。比较典型的是刘爬的《断句诗》“白云满障来,黄尘暗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土素的《悲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从总体上说,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的对立,社会中士庶间的隔阂以及中原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曾一度造成了长时间的国家分裂和民族对立,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正是这种冲突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的繁荣带来了活力,而且在冲突与碰撞中,各民族在逐步地融合,南北社会在逐步地趋同.为即将到来的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1021a51a32d7375a417808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