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热点之校园暴力现象浅析》,欢迎阅读!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校园伤害案件
1994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铊中毒案,至今未破。 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
2007年,韩国人赵承熙制造美国校园枪击案 。 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投毒死亡。 ······
校园伤害案件的屡屡发生令全国掀起一股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风潮,在这灰色幽默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校园伤害案件时有发生?怎样减少和防止此类惨剧的再次发生?在此我将从社会心理学的几个角度提出一些个人的浅薄见解,聊以参看。 首先,从作案者自身的情况来分析。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例,官方给出的杀人动机是:林某因生活琐事和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这种动机乍得一看觉得很扯,完全就不像是一个大学生会做出来的事,但在心理学上来讲还是有据可寻的。先看林某其人,同学评价他“是内向的”。而林某在网络上却习惯使用极具攻击性和侮辱性的语句——无论是对自己同学还是公众人物。林某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内向,但从他使用侮辱性词汇来抨击他人这一点来看,他其实是一个偏向于内在自我觉知的人,即对自己内在的感受和内在特征比较重视。林某在这种矛盾性格的支配下,过分关注自我感受而对室友关于饮水问题产生的矛盾一直怀恨在心,却并不轻易将心中的不满表现出来。久而久之,不满情绪越积越多终将酿成一股愤怒之情,而愤怒往往与侵犯行为有关。林某下毒是一种典型的由愤怒引发的侵犯行为,它不仅包含着侵犯性情绪——不满,更是一种付诸实践的反社会行为。所以说,对自我情绪的控制不当和过分关注自我意识是产生校园伤害案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当我们把注意力从作案者身上移开时,又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与案件有关的当事人彼此之间都缺少必要的沟通。沟通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使得人们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愤怒和批评,在冲突中学会协调与妥协,缺乏沟通只会激化矛盾。比如,马加爵杀害他昔日最好的哥们居然只是因为对方出言“嘲讽”他。在矛盾发生时,那位同学并没有及时采取沟通策略,而是翻旧账、戳别人痛处。马加爵也没有找同学沟通就直接把同学的行为归因于故意讽刺,从而产生强烈的愤怒感并滋生报复心理,最终酿成惨剧。可见缺乏沟通也是造成校园伤害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和社会在这些事件中也负有很大一部分责任。首先,学校没有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没有能提供给学生必要时机的社会支持;其次,我们的社会在进行大众传播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向人们展示了各种暴力行为,这些暴力行为实际上为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学生提供了侵犯剧本并且诱发侵犯行为。比如07年韩国人赵承熙制造的美国校园枪击案,作案者是游戏《反恐精英》爱好者,并且在作案时着装也与游戏人物一致。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下,暴力游戏和影视作品等也极易诱发侵犯行为。
减少校园伤害事件势在必行,需要调动各方力量从原因入手,实施防患未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搭建开放交流的情感释放平台,让学生心理疏导更显主动和有效。营造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正能量的引导。除此之外不妨从社会心理学中减少侵犯行为的做法中取经: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法律要加强对侵害行为的严惩。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5.校园及社会及时给予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
还校园一方净土,给学生一个安全的求知乐园,对校园伤害事件说“不”!
12级新闻2班 秦瑶 学号:2012050206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0449ac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