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心理学》,欢迎阅读!
1、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相貌、正面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 一、相貌的吸引
一般,人们会对貌美的人产生刻板印象,即“美就是好”,并认为外貌好看的人通常比较聪明、有趣、独立、会交际、能干等。
二、正面的互动
正面的互动,如友好的问候、友善的帮助等可以促进人际吸引。例如对他人发至内心的正面的、恰当的赞美
三、两人的相似性
包括:态度的相似性、行为偏好的相似性、价值观的相似性、个人构建的相似性、, 研究发现,相似性和性格的互补性是产生相似性的重要因素。
2、侵犯行为的原因
导致侵犯行为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其中主要的有:因为被别人侵犯而反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侵犯、本能的表现、由于受挫折而侵犯、基于模仿而侵犯等 (1)、对侵犯行为的反击。
由于受到别人的供给而“以牙还牙”是侵犯行为最普遍的原因。 (2)工具性侵犯行为
有时,一些人的侵犯行为纯粹是一种手段---基于理性的算计,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去攻击他人。 (3)本能性侵犯行为
(4)挫折引起的情绪性侵犯行为。当人们的目标受到阻碍或被打断时,就会产生挫折感。研究表明,挫折经历往往会增加侵犯行为的可能性。 (5)模仿引起的侵犯行为。这一点在青少年身上表现明显。 3、如何采取自持行为?
自持行为是指在不侵犯别人权利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权利。一方面,它不同于放弃自己权利的过分顺从行为,敢于坚持自己的正当权利;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在追求自己利益或权利时侵犯别人的权利的攻击行为。
以下是一些学者总结的采取自持行为的几种技巧:
(1)基本的自持是维护你的权利的简单表述。例如当别人总是打断你的话时,你可以平心静气的告诉她:对不起,我要说完我的话。
(2)当别人批评你的想法时,却没有充分的理由时,可以采取模糊化的方法。
(3)如果你发现和对方在某件事上以前达成的约定被他忽略了,你可以用自持的陈述或通过提问提醒对方。
(4)使用坚决而稳定的语音和以事实为基础的语气。
(5)不要谴责或指责对方,也不要威胁对方。
4、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可以通过以下四个主要渠道而逐渐形成:(1)、他人的反馈。有时,别人会对我们的品质、能力、性格等给予清晰的反馈,从而使我们增加对自己的了解。
(2)反射性的评价。有时,特别是与我们无关系的人,并不会给予我们清晰的反馈,但我们可以从她们对我们的态度、及反应中来了解自己。
(3)据自己的行为来判断
贝姆提出的自我知觉理论认为,在内部线索微弱或模糊的情况下,人们常根据自己的外在行为来推断自己的特征(如性格、态度、品质等)
(4)社会比较
伍德把社会比较的动机概括为准确地自我评价、自我美化、自我保护、自我提高;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向上比较、相似比较、向下比较。社会比较资金仍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5、人们利用那些信息对他人形成印象?
A、信息要素
1、外表。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看到的信息,而且也常常是我们能得到的唯一线索。
2、非言语线索。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姿势、言语节奏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的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3、行为。虽然外表和非言语线索是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所利用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最有用处的信息还是他人的行为,因为许多行为与某些人格特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B、印象的主要结构
持维度观学者认为,人们对
他人的认识包括三个概括性的潜在维度,即评价维度、能量、活动水平。
持类型观学者认为,人们是
以类型的方式来知觉他人的。如有外向型朋友、成熟型朋友。
6、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时有哪些规律? 1、“中心特质”效应
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无论什么时候遇到某个人,我们都会根据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特征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作判断。 近因效应:指罪行的得到的信息对他人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产生的原因:第一、根据第一印象把人归类,然后根据归类对这个人进行推论和评价;第二、对有限的信息做整体评估,形成不同效用偏差;第三、认知一致性是产生首因效应的另一重要因素。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
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它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倾向被称作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产生的原因:第一、产生于主观加工的片面性;第二、产生于人们主观的联想和臆想;第三、产生于对某一现象停留在最初阶段;第四、辐射心理。
4、人们比较重视负性信息,但却倾向于对他人做正面性评价
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比较关注与重视负性信息,即对负性信息比对正性信息给予更高的权重。但人们却倾向于对他人做正性评价。
7、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有哪些?
(1)一个人的类型特征越明显,与此类型相联系的刻板印象越易浮现在别人脑海中。
(2)对待匿名的、可互换的群体成员易用刻板印象知觉他们,从而忽略了个人特征。
(3)当时间紧迫,需快速对他人做出判断时,易形成刻板印象
(4)当所获得的信息很复杂,不易分析加工时也易形成刻板印象。 (5)当人们处于极端的情绪状态,如勃然大怒时
(6)当人们意识到对个体的判断不太重要人们也许不会进一步收集有关个体的信息而是只用有关群体的刻板印象来认识个体。 8、简述刻板印象的利弊?
A、利:能快速的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
B、弊:一、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二、夸大了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
9、人们在抵制刻板印象变化时使用那些策略? 策略:(1)把不一致的信息解释掉。当人们获得与自己的期望不一致的信息时,就会去找原因。但人们通常把这种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特殊的环境,认为这种信息不是行动者真实品质的反应。
(2)把不一致的信息区隔开来。当不一致的信息不能被解释时,人们就会把一个社会群体进一步分成各个亚群体,然后把不一致的信息归属以其中一个特殊的亚群体,从而保持原有的刻板印象。
(3)把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不典型的成员。
10、简述几种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又叫对应偏差,它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夸大行为者的个人因素,低谷环境因素的现象。
产生原因:(1)人们有一种信念,相信人们能对自己的行动负责,所以多以内因来解释人的行为,而忽略外因的影响。(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所以,人们更容易注意行动者,而忽略背景因素、社会因素。
2、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
行动者对自己行为的归因倾向于做情景归因,即强调情境的作用。 产生的原因:(1)行动者比较注意周边环境,观察者更注意行动者;(2)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过去了解少,只注意现实现地;行动者对自己的过去了解,知道自己之所以做出某一行为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3、自我服务归因偏差
即人们把功劳归于自己,把失败归于外因的倾向。如比赛失败时,将原因归于运气不好、他人拆台等。
11、有什么办法可以保护人们的内在动机,使之免受社会奖励机制的损害?
(1)奖励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降低内在动机,只有在内在动机本来就比较高的情况下,才有这种效果。如果内在动机本来就很低,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所从事某项活动没有多少兴趣,那么,奖励就成为促使人们进行此活动的主要动力。
(2)不同的奖励类型有不同的效果。奖励可以分为任务型奖励和表现型奖励。前者是只要你做了事,不管干好干坏,都给奖励,后者是指根据完成任务的质量来决定如何奖励。 (3)适当的干预和培训可以减轻直至避免奖励的负面作用。
12、讨论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的区别?
余安邦和杨国枢把成就动机分为社会取向动机和个我取向动机,认为这两种动机在“成就目标”、“成就行为”、“结果评价”、“最终结果”、“整体特征”五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内涵。
区别:(1)决定因素不同
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一种
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
个我取向成就动机:指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个人自己。
(2)整体特征不同
A、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的特点:(1)强调个人的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由他人或所属团体来决定。例如个人追求“为父母争气”
(2)选择做什么样的行为来达到成就目标,也是由重要他人或团体决定。如六七十年代中国流行的口号:“听毛泽东的话,跟共产党走”。
(3)成就行为的效果如何,往往由他人或团体来评价,评价标准也是由他人或团体来制定。
(4)从总体来说,个人对成就的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比较弱,相应地,成就的社会工具性比较强,即追求成就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让他人或团体高兴。
B、个我取向成就的特点:(1)成绩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有自己决定。例如:个人追求“实现自己的梦想”。 (2)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来达到成就目标,也有自己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行为的变通性比较高。 (3)成就行为的效果如何,往往由自己来评价,评价标准也由个人自己来决定。
(4)从总体上来说,个人对成就的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比较较高,相应地,成就的功能自主性比较强,即追求成就本身是一种目的。 C、短处不同
这两种取向的成就动机各有短处。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成就动机过于偏向某个极端,可能会有一些不良的后果。 D、作用不同
在不同的工作情境,两种成就动机的作用不同。在工作目标和效果需要个别设定的环境中,个我取向成就动机高的人会表现非常优秀,但在社会工作这种比较难看出个人的具体工作结果,工作成效非常依赖于其他人的情境中,个我取向成就动机高的人就可能表现平平,而社会取向成就动
机高的人则可能表现出色。 13、试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与人交往相关的友谊感。
(2)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共有,无论从种系或个体发展来看,情感体验都发生的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
(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的性质,而情感有可能既有情境性又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稳定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14、试述集群行为中的社会情绪。 主要包括三种情绪:集体恐惧、集体敌视、集体欢乐。
A、集体恐惧
集体恐惧:指集体面对突发痛苦和巨大不幸的预料和经验而产生的范围广泛的情绪。其可以具体细分为恐慌、恐怖、惊恐等主要情绪。
B、集体敌视
集体敌视:指群体对某一对象在思想或原则上的对抗、反抗或抵制。与其相关的术语有仇视、憎恨等。
C、集体欢乐
集体欢乐:指人群由于福利、成功或好运,或者得到某人所希望之物的前景而唤起的情绪。一起相关的术语有快乐、喜庆等。
15、试述情绪管理方法。
管理情绪的方法就是清楚自己当时的感受,认清引发情绪的缘由,找出适当的方法纾解或者表达情绪。可归纳为3W理论,首先WHAT我现在有什么情绪,其次是WHY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最后是HOW如何有效处理情绪。
1.察觉自已真正的情绪:(1)探索自己曾有的各种情绪。在一个安全的空间自言自语。以艺术作为发泄的媒介。回到过去。(2)增加对外在、内在与中间领域的觉察(3)记录整理每天的情绪,增加对自己情绪的认识与觉察。 2.了解引发情绪的原因或信念,通常造成我们某种情绪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我们对于事情的看法或想法,当我们能洞悉究竟有哪些非理性相法在左右着我们的情绪时,就比较能根据这些想法加以应对。非理性相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夸大”;别一种“不切实际的要求”。 3.缓和情绪的方法(1)身心松驰
法(2)找人倾诉(3)转移注意力 4.转换情绪的方法(1)改变想法、
改变情绪(2)从“内在冰山”着手。 5.做情绪的主人(1)对于情绪的态度应该是允许并接纳其存在的。(2)应该承担自己对情绪的责任,而非逃避情绪的责任。(3)一个人对于生活是否有幸福的感觉,并不在于遇到负面情绪的多或寡,而在于他是否能有效应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fc551890b4e767f5bcfce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