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申晓国 寄情山水得心源》,欢迎阅读!
申晓国 寄情山水得心源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儿女》 2014年第20期
他笔端温润婉约,构图清丽淡远,古风盎然,但线条墨法中不乏醇厚舒朗,一如其人
文/本刊记者 吴军涛
偏安一隅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有人将偏安一隅演绎成为一种生活的理想,将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营造在一种诗情画意的小角落里,升华为一种渔舟唱晚、低吟浅唱的江南情怀,构建一幕远离纷扰喧嚣的恣意情调,这人即是国画名家申晓国。
闹市中的静与动
申晓国,笔名一舟,山西高平人。现居北京,职业画家,2005年9月,入读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2009年9月,入读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出版个人作品集
《晓国画册》、《画境文心》、《溪山履迹》、《一墨千山》、《墨语观心》、《一舟墨语》、《扇下清风》、《生香宛如》。
擅长写意山水的申晓国,笔端温润婉约,构图清丽淡远,古风盎然,但线条墨法中不乏醇厚舒朗,一如其人。身为山西人的申晓国,有他独到的精致与细腻,言行举止间有一种天然的质朴亲近,但不乏灵动与优雅,这些不仅体现在申晓国的画作和为人上,他将自己的华贵之雅与艺术情调,上升为一种生活的常态,上升为一种举手投足,甚至上升为一种布置摆设。在申晓国的小小画室里,他精心渲染了一种追贤慕古的氛围,一种清净不染尘的境界,一种唐诗的高古和宋词的惬意,自由穿梭的宁静。困倦之时,点烛灯长明,闲暇之时,以书卷为伴,感思之际,赋琴乐萧萧。
申晓国好琴瑟,并追求一种“正中平和”或“静淡远虚”的境界。宋代周敦颐说:“乐声淡,则听心平”,但申晓国常常在人烟浮嚣的场合旁若无人地弹琴,琴声为喧闹所盖,琴声喧闹声混杂一起,但申晓国可以体会到自己内心深处的享悦,他的热爱与别人无关,既然与别人无关,那就弹怨夫思妇之怀,抒孤臣之感。
申晓国是从学习书法入手进入国画的,所以他对中国书画基本的要素书法看得较重,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对书法研究和学习。申晓国认为,绘画里面的书法和纯粹意义上的书法不太一样,但好多东西还是相通的,即书画同源。申晓国现在学的黄宾虹是写意,和明清崇尚的篆籀、碑版的写习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他有意识地多研究一些北碑、墓志,还有傅山王铎的草书来强化这种写意的特点。除此之外,他还研究文征明、沈周、吴门和松江派以董其昌为代表的那些东西,一直到明清四王四僧这样一路的山水画派,保持接近文人状态的中国国画山水传统。
寻觅中国画的灵魂
从习书转习画,申晓国在十几年的时间体悟中,竟能以其正宗品味,清正雍容,有君子之风,令人感喟,他有多年修炼的行草功底,落笔有灵性。起步既高,故初涉山水即直宗黄宾虹。自入手后,以苦学为至乐,无论寒暑风雨,夜夜用功至更深灯残,历经磨砺,无一时一刻虚度。将一本《黄宾虹画论》研读烂熟,又与画册中作品一点一划一招一式地对照印证,一有所得,便结合自己的状态以各种样式加以实践。
申晓国是在读懂了黄宾虹,才学黄宾虹的。他清楚,黄宾虹画语及画作,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现代传统山水画的峰巅,因为他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集大成者,是从古人的精神中渐渐走出
来的。但画界有种说法,“山水学黄宾虹,进去不得出。”最根本的是,多数学黄者,只学得满纸墨气,笔力与墨趣没有。可见,申晓国处在一种“学问”状态中。他清醒地走进黄宾虹,走进黄宾虹满溢着中国山水笔墨精神的世界。并且,八年如一日,如痴如狂,把一本黄宾虹画论,读得烂熟于心,把黄宾虹山水看得耳熟能详。正如他在古琴练习中的体会“先求技,再技道结合,最后忘技得道。”最有价值的是,他把黄宾虹画论画作一一比照,从局部到整幅都可品可读,取法高,路数正,方法得当,事半功倍,自得其果。
如此日夜反复,不断加深着对学问的理解。申晓国在用笔上追求极致精微,对用笔之道深有所悟,在用水用墨中极求清润华滋,于点划间力追次序层叠安排之讲究。且笔笔用心,处处用情,故佳作不断,常令人爱不忍释。
申晓国的山水画路子很正,由书法帖学入手,得笔墨真气。临画就同临帖,一石、一山、一草,一木,从形似到神似,十水五石,坚持不懈。经典总是在一点点的积累锤炼中得到的,名家信手一挥皆成图画,却是无数次重复修来的正果。
国画的风格其实多种多样。就国画而言,所谓风格一种是比较狂狷一路,一种是比较收敛的一路。申晓国认为,中国画的学习其实是一种精神的传遗。笔画的形象只是一种手段,风格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包括齐白石、黄宾虹的画作,都是活到老学到老,从年轻的时候到晚年有很长时间跨度和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下就形成一种很强烈的个性,比如说八大山人的好多作品都是晚年的东西多一些,早年的东西只能看到很少的一部分。
登高始知天地阔
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自从潜心笔墨绘事之后,申晓国便一头扎到了传统中,目无旁骛。虽将黄宾虹作为语言修炼的第一个楷模,但他也一直都在做着更厚的积累,并从黄宾虹上溯古人。而进入北京中国画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开始中国传统绘画研修,则成为他跨越黄宾虹,直溯中国传统文人画源头的一个发端。2006年,申晓国在中国画研修一年的时间正是他打开眼界,将目光跨过黄宾虹探向文征明、董其昌这些中国传统文人画山水经典集大成者的重要一年。申晓国茅塞顿开,如鱼得水,长进飞快。
从2006那年往后的几年时间,申晓国学问的目光开始转向古人,转向中国山水文人画语言的源头,而进入真正的语言状态。进入先求技,再技道结合,最后忘技得道的融汇之境。他的
画风开始有了明确的转变,已经不光有黄宾虹的痕迹,笔墨明确地有了董其昌、文征明的影子。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师承,在一代一代人长期的口口相传中,将文化中的精髓传承下来,申晓国在2009年又拜中国画大师吴悦石先生为师,从学习传统文人的诗、书、画、印、题款,全面整合自己,将以往理论上解决不了的某些所谓的秘传一一体悟,一个中国画家的成功,在于对中国哲学、文学的领悟之后,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创作宗旨,达到澄怀观道的卧游境界。
古人于画者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虑;二曰善读书,以明理境;三曰却早誉,以期远道;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申晓国生性敦厚,一人独居京华数载,但始终坚守自己的内心:一是隐忍,即便有些许委屈也不抱怨;二是执著,喜欢的任凭风吹雨打不动摇;三是有深情朴厚,这在年轻画家尤为难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是申晓国内心的写照,申晓国心里的娄山关还有无数座亟待翻越,而申晓国的脚步,才刚刚踏上属于他自己的旅程。
责任编辑 张小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fa2cf78ee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