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石壕吏

2022-10-22 07:18: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春望 石壕吏》,欢迎阅读!
石壕吏,春望
《春望》《石壕吏》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体悟诗句情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主题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

1)教师范读。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自由朗读。

3)指生朗读。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齐读全诗。

5)合作译诗。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 3.第三板块:品析妙点

4.第四板块:感受情怀

1.这三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诗句感受出来的? 补充背景 1《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窃比稷与契”,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喻的年轻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间,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一时期写的。诗人的背后是一个鼎盛的唐王朝,所以在他的诗里便投射了足够的“盛唐气象” 2《春望》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约757)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之乱的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的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目睹一片萧条、破败的长安城,诗人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诗。 3《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成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讨论明确。 1《望岳》


抒写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思想抱负。 2《春望》

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3《石壕吏》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带着诗人的感情去读每一首诗,要读得入情入境。指生读,再指生读,齐读。 二、整合总结 1.辨析比较。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除了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外,它们还有哪些不同点? 提示:内容、诗人关注的焦点(自我抱负——国家、百姓命运)、语言风格(豪迈激昂——沉郁悲怆——沉郁顿挫)等。

2.由学生的有关辨析比较内容作结。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郭沫若)诗人在年轻的时候抱定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志向。年轻时候的诗作就充满了昂扬的气势。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也使诗人更多地看到了劳动人民的痛苦,也时时地为国而担忧,他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息息相通,诗人的心与时代、国家的命运息息相通。他的诗歌由前期的豁达开放而变得沉郁顿挫,充满了深深的抑郁,但他的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将彪炳千秋,永放光芒。 3.背诵比赛。 三、课下作业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关键是要合理地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如果打算改编成短剧,最好采用集体编写的形式,由教师或个别学生先拟出一个提纲,经讨论后确定各部分的内容,然后分配角色,组织演出。在讨论中必定会涉及一系列问题,例如全剧要不要分出场次,分几场为好,诗人是否应当出场,如出场又该如何处理才好,等等,这样讨论下来,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不要为演出而演出。 3.杜甫一生及其伟大诗篇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f9af3e90b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