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作为一种文化隐喻

2023-03-19 05:29: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疾病作为一种文化隐喻》,欢迎阅读!
隐喻,作为,疾病,文化
疾病:作为一种文化隐喻

书评人:陈蓉霞

《疾病的隐喻》,[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2月第1版,1500

以今年刚出现的非典病例为例。不幸的患者被媒体称之为宋某等,这至少是对人的一种不尊重。为何不能称呼他们是杨先生魏女士之类呢?难道他们的人格因患上此病而打了折扣以至只能以这种方式被媒体提及?在此意义上,疾病的隐喻所涉及的不只是一个学术层面上?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日本电视剧《血疑》曾风靡一时。片中的女主角患上了不治之———白血病,于是,她的形象平添了一份特有的柔美、凄楚,赢得了观众的同情之泪。难以想象编导会让这位花季少女患上诸如乳腺癌、子宫癌等疾病。可见,疾病背后有着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审美指向。《疾病的隐喻》带来的就是对这种文化意蕴的沉思。在书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爱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迫的过程。顺便提及,作者本人是一名癌症康复者,想必她对此有着独到的亲身体验。此外,译者还为本书加上了不少有用的注解,从而增加了阅读的信息量。

在抗生素发明之前,结核病与癌症一样是不治之症,然而,两者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文化和审美意向。这也许是因为,结核病通常出现在某个特定器官,如肺部,而癌症却可发生在全身任何一个器官;结核病的症状有起有伏,苍白与潮红,亢奋与疲乏交替出现,而癌症带来的却是病情的持续加重;结核病的症状从一开始就公开亮相,咳嗽、发烧直至手帕上的血,毫无遮掩,而癌症却诡异莫测,犹如伺机而动的毒蛇,一旦明显暴


露治疗为时已晚;结核病能带来情绪高涨、胃口大增、性欲旺盛,而癌症则使人食欲消退,性欲大减;结核病最终使躯体变成痰、粘液直至血,而癌症却使躯体组织变成无法消除的硬物;最后,结核病加速燃烧了生命,使生命超凡脱俗,使死亡似乎具有了一定的审美意味,而癌症却是残酷地折磨、耗尽生命,癌症带来的死亡一点都不具有浪漫色彩。难怪在19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结核病常常被赋予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拜伦对朋友说:我宁愿死于痨病。因为这种凄美的死法能博得女士们洒上一掬同情之泪。

不仅如此,癌症还有心理学层面上的负面描述。它被认为与某种心理失调有关,这就是焦虑、沮丧,对情感和性欲的过度压抑等。显然,这样的人格一点都不具可爱之处。癌症源于局部细胞的无限制疯狂增长,因而它象征着无序、失控。癌症还象征了工业文明种下的一枚恶果,表现为环境中致癌因素的存在,营养过剩,不良生活方式等。遗传研究表明,癌症还与特定的基因有关,这几乎具有宿命论的色彩。不幸撞上此运的癌症患者不由得发出辛酸的质问:为什么是我?而死亡率更高的心脏病患者却不见得会这样质问。言下之意,这是命运的一种不公正嘲弄。可见人们谈癌色变,或干脆讳莫如深,固然与癌症本身的病程有关,但也与它所携带的负面意义有关。不由得想到歌星梅艳芳,她当众承认自己患上子宫颈癌,尽管早有专家告诫这种病的相关因素之一是不洁性生活。这种勇气着实可嘉,因为它是对癌症所有负面隐喻的公然挑战。

艾滋病是20世纪后期降临的一场灾难,由于它在起源、感染方式、易感人群及病症等方面的特殊性,更使它成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疾病。首先,艾滋病起源于古老、不发达的非洲,它几乎就是对现代西方文明的一种挑战;其次,它的传播方式与性行为、尤其是反常的性行为有关,当它在欧美最初出现时,主要集中于男人的同性恋群体;最后,它的发病过程惨不忍述。理所当然地,艾滋病在某种意义上被看作是性放纵的结果,是对当今极度享乐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控诉。有意思的是,医学的进步(如避孕手段、抗生素等)曾使得人们无须承担性行为导致的后果,但艾滋病的出现却使得天平又摆向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f52705c482fb4daa58d4b8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