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解决山区小学生因厌学而产生的辍学问题》,欢迎阅读!
如何解决山区小学生因厌学而产生的辍学问题
摘要: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现象,是广大农村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遇到的难题,远远超出了国家的控制线。对此,笔者作一点粗浅探讨,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山区小学 厌学辍学 成因策略
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对社会有着非常严重的消极影响。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贫困常致学生失学;读书无用思想抬头,助长学生辍学;成绩差的升学无望,以致厌学、逃学、退学;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失学;单亲或缺陷家庭致使子女辍学等。而解决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具体包括:发展农村经济为治本之策;正面宣传,破“读书无用”;素质教育留住学生;督导制度防辍学;社会救助防辍学;宽松的社会环境减少缺陷家庭学生辍学;法律手段减少学生辍学。 一、影响学生辍学的负面因素
贫困山区中学生及小学高年级学生辍学的负面影响很多,最明显的后果是新增大量文盲和半文盲,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同时,还会使许多农村中小学校生源锐减,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甚至出现有的山区中小学一个教学班“零学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为纸上谈兵。而辍学的学生过早步入社会,辨别是非能力较差,且容易沾染上一些恶习,有的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更为严重的是,极易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在校生的厌学情绪。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值也将大大降低,学生家长失望,甚至仇视学校。 二、学生辍学成因分析
1.“读书无用论”思想的抬头。“读书无用”思想在农村地区的泛滥,是造成贫困山区农村中学生及小学高年级学生大量辍学最主要的原因。
2.部分贫困山区农村教师专业素质较低。俗话说:好的教师才能教出优秀学生。学生大量辍学和教师的专业素质低是分不开的。目前,农村教学在编岗位上大多是政府为了“普九”达标而招聘的非师范类学生及转正民办教师。这部分教师往往固守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早已脱离实际需要。
3.撤点并校的后遗症。随着教育资源的整合配置,许多山区农村教学点被撤并,有的学生由于路途遥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加上疲于往返,无心求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习成绩,致使学业往往不求上进。多数山区学校受诸多条件的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导致学生形成了“厌学——逃学——辍学”的恶性循环,后进生特别是双差生的辍学就在所难免。
4.家长对孩子照顾和监管缺失。学生家长忙于外出打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对孩子的照顾和监管缺失,无法满足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缺陷家庭孩子的辍学。
5.家庭经济贫困,家长观念落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家长没有办法担负多个孩子的费用,这是导致学生辍学的客观经济因素。 三、解决辍学问题的策略
1.各级人民政府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用法律手段强制减少辍学。要利用多种渠道,加大《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规的宣传实施力度,对不入学的学龄儿童可依法强制家长送其入学。同时,要加强正面宣传,让重教兴学的春风吹遍山区农村大地,抑制厌学、辍学、读书无用等不良风气,倡导全社会倾全力办大教育的文明新风。
2.实施精准扶贫,也就是俗语讲的“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在选择扶贫对象时,要更加倾斜于缺陷家庭,尽最大可能减少这些家庭的自卑情绪,为他们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对无监护人的学生,组织要及时介入,确定合适的监护人,明确监护职责,督其入学,促其上进。同时,要加强引导,减缓其心理压力,防止他们滑入泥潭,引导其奋发向上,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只有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才能减少缺陷家庭学生辍学。
3.拓宽渠道,大力提高农民收入为治本之策。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要针对本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加大精准扶贫力度,使广大农村家庭不会因为经济压力而让子女辍学。
4.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留恋学校。同时,要做好学校陈旧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跟上时代潮流。只有这样,山区中小学才能最终留住学生。
5.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要建立推动有力、检查到位、考核严格、奖惩分明、公开问责的责任机制。对教师的考核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督促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从而能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我国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生的辍学问题,从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个层面,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全社会都应该关注中小学生的辍学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携手、尽心竭力,共同拯救已辍学和即将辍学的中小学生。我们坚信,只要多一份努力,就会少一名辍学儿童。 参考文献
[1]王莉 浅谈小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5):203。 [2]张红红 偏远山区学校学生厌学成因及对策探析[J].教育革新,2017,(1):2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f4aa5182a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