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2024-01-28 04:14: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欢迎阅读!
佛教文化,传统文化,中国,传承,发展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佛教早在两汉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东汉汉明帝在洛阳兴建白马寺,是佛教进入华夏文明的一个值得纪念的事件。而晋南北朝期间,佛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云岗石窟、莫高窟以及龙门石窟,古人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在山岩间开凿出一尊尊佛像,表达自己的对佛门的崇高致敬与皈依愿望。

佛教进入中国之后,历经发展,在自身传达的思想深度方面,都已经达到一个高峰。佛教文化不同于基督教文化不同于伊斯兰教文化因为佛教文化仅仅拥有自己的教义,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宇宙观,有着自成一派的哲学思想。我们甚至可以把进入中国的佛教文化称之为一门学派。与儒家、道家一样,佛教也在传播自己的人生观念、道德体系。正所谓有“儒释道”三教的说法,恐怕也是古人也早已承认这个观点。因此,我们更不应仅仅把佛教简单视为宗教信,而应看到其中宝贵的思想感悟。胡适先生当年写《中国哲学史》便打算把佛学加入其中,无奈他对佛家文化研究不深,因此包含佛学的《中国哲学史》的下卷迟迟不能完成,而此事也侧面印证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佛教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理想境界。而这其中带有的人文关怀正与儒家的人本观念相契合,其中的“涅”的理想境界也带有道家顺应自然的理念的影子。可以看出,佛教起初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终于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其中一只不可或缺的脉络。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许多文人都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大诗人王维,就有“诗佛”的称号,他的诗中不乏佛家学派里禅宗的思想,如著名的《过香积寺》中就有“安禅制毒龙一句,“毒龙”指妄心,“安禅”指一种修行手段,此二词都是佛家术语,用在此诗中却显得一气呵成,可以说诗为佛教留下了无限的空间,佛学也为美学开拓了巨大的疆域。苏轼也与佛教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他自号“东坡居士”“居士”二字,本是佛门用语。苏轼自青年时期就开始习佛,被贬黄州之后,更大量阅读佛家典籍,希望从中求得心灵的平静,也寻求一种更加平和的人生态度。在贬谪这段时间内,他结识了名僧佛印。佛印的思想对苏轼也有一定的影响,使得苏轼在创作文章的过程中也带有深刻的佛学思考。曾有人做过统计,自汉魏六朝到清末,大诗人大作家与佛教有联系的不下40人,他们包括曹植、陶渊明、王羲之、谢安、谢灵运、刘勰、柳宗元、李白、杜甫、孟浩然、贾岛、吴道子、白居易、李煜、司马光、王安石、黄庭坚、赵孟頫、马致远、唐伯虎、王船山、宋濂、王阳明、吴承恩、梁启超、章炳麟、李叔同、胡适等。这些人都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佛教文化的传承很大一部分是经由这些人的文字而流传至今。

而我们今人在阅读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小说时,其实在不知不觉中也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曾说: “六朝尤其是唐以后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百分之九十以上。”如世界、实际、如实、相对、现象、觉悟、解脱、顿悟、众生、六道、有情、无情、净土、彼岸、知识、唯心、比量等都来自于佛教典籍。而源自与佛教的成语也很多,如六根清净、拖泥带水、大慈大悲、生老病死、心猿意马、唯我独尊、不可思议、冷暧自知、皆大欢喜、菩萨心肠、大千世界、天龙八部、当头棒喝、现身说法、借花献佛等等。这些词语与成语都简炼地表达了古人文章的思


想,极大的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取材唐朝玄奘去天竺取经的故事,其中唐僧带领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以及沙僧。如果取他们的法号来看:悟空、悟能、悟净,表明他们跟随唐僧能醒悟佛教中的道义。可见吴承恩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寓有丰富的佛学思悟的。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开篇讲一僧一道将一顽石投入人间,开始了一段轰轰烈烈最后又不免令人感伤落泪的奇妙旅程。僧道也或许也就寓意着曹雪芹在这本包含他深刻强烈的人生感受的书中,是抱有佛教中的“色空观念”以及“因果报应”思想的。传统名著中,佛教文化展现其广阔的思想以及丰富的感悟。

而近当代一些著名作家的文学创作中,也传承了不少佛教文化的精华。比如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金庸先生,他写过一本很出名的书叫做《天龙八部》,书名其实就是出于佛家术语。天龙八部是指八种神道怪物,是佛教的护法神。书中的八名主要角色暗合八部各自的性格,就构思来说是相当巧妙的。

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文学创作方面,在书画、音乐建筑等领域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就绘画而言,佛经中的故事经常成为古代画家们的创作题材。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为传世名作,讲述了释迦摩尼降生为净饭王王子的故事。而阎立本即使在创作《历代帝王图》这种并非佛教主题的画中,也运用了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的方法,明显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

就书法而言,佛教文化对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印刷术出现之前及出现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佛教徒很大的一项工作是写经与抄经。在家的佛教徒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也发愿抄经,他们有的自写,有的请人代写,长期以来以经文形式留下的书法瀚如烟海。就其书法艺术而论,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有王羲之抄写的《遗教经》,柳公权抄写的《金刚般若经》《清净经》,苏东坡抄写的《华严经破地狱偈》,黄庭坚抄写的《文益禅师语录》,林则徐抄写的《阿弥陀经》,弘一法师抄写的《华严经》。这些手抄经卷都是当今书法艺术中的珍品。而书法作为一种艺术需要理论哲学的指引,而佛教思想也深深地熏陶了许多书法名家,如王羲之、怀素、弘一法师,而后二人也正是一代高僧。可见佛教文化与书法艺术也是相互促进的。

音乐方面,佛教音乐是整个音乐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悲咒》作为佛教音乐,也进入现在很多学生、白领的MP3中,作为一剂平和内心的良药。

建筑方面,各地的寺庙、石窟可以说是建筑学的瑰宝。不同地区的寺院修建总是因地制宜,借势而建,给人一种自然而成的美感。南方的寺院有不少是修建在山里,常常是借势而建,上高下低,寺院建筑由几重院组成,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层层递进,形成了层层 叠叠的纵深感。寺庙的建筑艺术可以说是佛教文化的具体的凝结的表现。

佛教文化至今仍在当今中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现在的青年们也许并不信教,但他们的手腕上往往佩戴一串佛珠,也许这代表着佛教在人们心中也许并不是一种宗教而仅仅是仅仅守候着人们对它的寄托。几千年来,无论在乱世还是太平,国人的潜意识中都有对求得平安的最朴素的心愿,而佛教文化在千年的演变中,也慢慢渗透到人们的思维之中,成为他们寄托的对象。每当遇到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孩子高考家长的往往也愿意在内心求得佛祖的保佑,考试束之后,若孩子取得好成绩,则去寺庙还愿。这些是中国日常生活都可以经常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f3efeb31a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