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教育史考研的复习要点总结》,欢迎阅读!
中国教育史考研的复习要点总结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展。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别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阔平民,教育的社会根底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历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根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时机。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开展趋势。
答:"学而优那么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根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严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
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那么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无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答:盂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开展中的作用J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开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答:魏晋南北朝教育家颜之推极其重视早期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他之所以竭力倡导早期教育,主要是认为:①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正确时期。他从幼儿期与成年期的教育效果比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幼儿期心理单纯,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是学习的最正确时期;②幼儿期心理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是教育的关键时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e87a69266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