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
作者:傅湘华 吴振华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年第15期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在梳理社会支持内涵的基础上,详细阐释了社会支持的分类;第二部分对主观幸福感(SWB)概念、特点、结构和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最后,部分对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社会支持 主观幸福感 情感
一、社会支持研究概述
1.社会支持的概念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最早来自社会学。19世纪70年代初,精神病学在文献中引入社会支持的概念,但是真正对社会支持进行研究也不过只有30多年的历史。因此,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Cobb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所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的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息。” Atchiey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们赖以满足他们的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家庭、朋友和社会机构的汇总。”刘维良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经历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或客观的影响。”施建锋等人认为,“社会支持指的是当某人有需要时,来自于他人的同情和资源的给予。”目前,研究者们大多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界定社会支持,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2.社会支持的分类
社会支持的分类方法繁多,大体可按照支持的性质和支持的来源两种方法分类。Cohen和Wills根据社会支持所提供资源的不同性质,将社会支持分为尊重的支持、信息支持、社会成员身份和工具性支持四类;Wellman和Wortley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等;Cutrona和Russell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社会整合或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信息支持5种。国内研究最初一般按照性质把社会支持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目前,一般把社会支持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尽管学者们对社会支持的理解见仁见智,但无论国外早期的研究者,还是国内的同行采取何种分类方法,从其性质上来看,不外乎以下两大块:一是客观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支持、网络支持;二是主观体念的支持,即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受尊重被体谅的情感支持及满意度。
二、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
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特点和结构
心理学研究领域中,Well-being,Subjective Well-Being和Happiness通译为主观幸福感,目前使用最多的是Subjective Well-being。国内研究学者多采用Diener的观点,认为主观幸福感就是个体依据自己内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性评价。因此,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指生活满意感,指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认知评价,涉及理智,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情感成分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涉及个体的情感体验。
2.主观幸福感的有关理论
(1)人格理论——Heady和Wearing认为,事件与环境对主观幸福感都有影响,但从长期看,人格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自尊心、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等都影响主观幸福感。
(2)社会比较理论——Wood认为,社会比较是“想到与自我有关的友好或多个他人的信息的过程”。许多研究发现,与幸福的人比较(向上比较)会降低主观幸福感,与更不幸的人比较(向下比较)会提高主观幸福感。
(3)期望值理论——Wilson提出高期望值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期望值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差异与主观幸福感相关,高期望值与个人实际差距过大会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期望值过低则会使人厌烦。
(4)适应理论——Helson认为,适应是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减弱,重新建构有关刺激的认知以及刺激对生活影响的认识。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良性与恶性事件,不至于总是狂喜或绝望。
三、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社会支持的关注由研究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渐发展到研究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上来。以往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比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因为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物质或信息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尊感、自信心,當人们面临应激生活事件时,还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安定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健康的行为模式,从而增加积极情感并抑制消极情感,防止降低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影响主观幸福感存在两个模型:主效应模型和缓冲器模型。前者认为,社会支持对维持一般状态下的良好情绪具有重要作用。不论个体是否处于应激状态,社会网络总会增加主观幸福感。后一种模型则认为,社会支持可以保护应激状态的个体,它作为社会心理刺激的缓冲器因素间接地发挥作用。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都表明,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有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但是针对不同的人群,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不同,社会支持的不同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贡献不同,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维度的影响也不同。
参考文献:
[1]Barrera M, Ainlay S. L.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3,(11):133-143.
[2]Cohen S. Wills T .A.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vclological Bulletin,1985, 98 (2):310-357.
[3]Wellman B.&Wortley S. Brothers' keepers: Situating kinship relations in broader networks of social support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1989. 32.
[4]Zimet G D. Dahlem N. W. The 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88,(52):30-41.
[5]刘维良.教师心理卫生.知识产权出版社,1999.180-181.
[6]施建锋,马剑虹.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人类工效学,2003,9 (1):58-6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dedb24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