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校园欺凌的群体逻辑与文化惯性》,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校园欺凌的群体逻辑与文化惯性
作者:邱磊
来源:《湖南教育·D版》2017年第01期
校园应该是最纯净、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然而,近年来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频发,再度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前不久,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强调落实主体责任,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本栏目特刊发一组国内外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和家长的文章,期待给读者以启示。 “校园欺凌”作为一个社会公共话题,从年初的数起校园暴力事件,到当下身处舆论漩涡的北京中关村二小,桩桩件件,都将教育领域内的失序、失察和失真,推送到了社会的放大镜下,几乎一夜间“刷”遍朋友圈。摆在我们面前的,除了行政力量的有限配合,更重要的还在于自我觉醒和勘破,许多答案还须回到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深度探底说起。
“校园欺凌”在社会心理学上是一种暴力语言的表达。其近乎一种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群体无意识色彩浓厚。比如,从施暴者的角度看,即便有人私下里觉得有昧良心,但在公开场合,为了避免遭人嘲笑为“胆小鬼”“懦夫”,必会表现得更为强硬和积极。这种现象,我们称为“人众无知”。
人的心理本能是,当面对不确定的情况时,往往先从其他人的表现中寻找线索,再推论自己应该怎么做。当校园欺凌产生时,无论是群体施暴者,还是三五旁观者,他们在大众心理的干预下,个人的理性逻辑逐渐让位于自保的心理逻辑,并且,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责任感与罪恶感因被“均摊”而被“稀释”,甚至被漠视与遗忘。以北京中关村二小为例,若施暴者仅为一人,将满是污秽之物的厕所垃圾筐倒扣在受害人头上的违纪行为可能因高风险而作罢;但有“助手”在现场时,由于“责任分散”和“面子心理”在作祟,不计后果的违纪行为在心理暗示下受到怂恿。
群体心理的反理智、弱责任、强应激、无底线的危险状态,威胁着每一个身处校园的孩子。他们既可能成为助纣为虐的一方,也可能成为被攻击对象。据 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32.5%的中小学生“偶尔会被欺负”,而6.1%的中小学生“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校园欺凌”的群体心理逻辑,使之成了校内外、中西方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dea9290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