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述举国体制》,欢迎阅读!
论述举国体制
一、举国体制的定义:
体育体制,是国家有关体育事业的管理体系与制度的总称,通常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作用。举国体制就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在体育上,就是以世界大赛的冠军(特别是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统一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来夺取比赛运动的好成绩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府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在管理、训练、竞赛等各个方面形成全国一体化,形成一个由各级体委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以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训练体制、以全运会为中心的国内竞赛体制三足鼎立的刚性结构。 二、提出的背景:
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举国体制”这一提法的出现大致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体育领域实行“举国体制”是特定时代和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一方面,我国体育基础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另一方面,国家利益又迫切要求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在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举国体制”就是为适应这样一个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它的运行机制高度依赖政府的行政职能,在资金保障上主要依赖政府拨款以维护其功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举国体制”表现出的政府对竞技体育资源高度垄断的性质及其结果正逐渐成为竞技体育向国际化、职业化、商业化方向发展的桎梏。 三、评价:
实践出真知。以竞技体育为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相对薄弱,要在体育方面迎头赶上,必须充分调动和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举国体制是符合我国发展阶段的选择,而且已经为实践证明是卓有成效的。但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著有成效的今天,举国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我对举国体制的优缺点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优点:
1.保证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集最有效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
2.为一个体育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竞技体育的迅速崛起找到了一条最简便快捷,也最具有实效性的途径。
3.满足了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发展所需要的良好外部条件,实现了现代竞技体育所固有的政治功能,为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做出了重大贡献。
4.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008北京奥运会,获总奖牌数第二和金牌数第一,谱写出奥运史上新的篇章。 (二)缺点
1.政府包办体育,其运作过分的依赖政府。政府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业,政府既是办体育的主体,又是管体育的主体。这种“管办不分”的体育体制与市场经济下的体育高度社会化和产业化要求背道而驰。
2.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中央与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对体育发展提供各种所需经费,造成了体育事业在资金上对国家和政府的严重依赖,抑制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使得整个体育系统的发展缺乏自我造血功能,发展要求与资金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3.运动员队伍的文化素质低,运动员退役和再就业问题难以解决。有资料显示:100%的健将级运动员和60.5%的一级运动员不能完整接受我国所有阶段的教育,这势必影响运动员退役后的第二次择业。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全国有20%的退役运动员亟待安置。
4.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衔接还不到位,一些主流项目的群众基础还略显薄弱。目前,我国体育发展战略一直是提出两大计划,即“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两者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以提高来促进普及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竞技体育的政治功能,我国决定了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中国的竞技体育成绩斐然,证明了举国体制对我国经济体育发展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我们需要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这就要提高体育社会化的程度,但是我国在发展竞技体育如火如荼的时候却忽视了大众体育的发展,是两者出现了发展的断层,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世界主流体育项目的群众基础薄弱,例如足球、篮
球、橄榄球等等,这些全世界参与的国家比较多,中国却在这些项目上没有优势,相比于乒乓球、羽毛球群众参与度也不高。
5.种种体育腐败和体育丑闻的发生。比如让球,某运动员本来具有夺金实力,可为了团队利益,他不得不把个人牺牲。再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国羽丑闻,世界排名第一、近年来打遍羽坛女双无敌手的于洋/王晓理,在小组赛中打假球,除了受教练指使,实在找不出第二个来。如此一目了然的事情,却仍要遮遮掩掩,而相比较,韩国和印尼在球员打假球后都做出了相继处罚,唯独中国羽毛球队的总教练,却可以明目张胆地宣扬金牌至上。
四.与国外体制的比较:
⑴政府主导型:优点:有利于集中有限资源实现预期的目标。不足:容易抑制社会对体育参与和支持的积极性。例如:前苏联,古巴。
⑵社会主导型:优点:有利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各体育组织内部进行不受外界干扰的管理。不足:在全局上缺乏有力的协调和统一。例如:美国、意大利。
⑶结合型:优点:有利于发挥政府和社会双方面的积极性。不足:在权限划分和利益分配方面容易产生冲突。例如:中国 五.展望: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量变引起质变,但这种质变有需要一定的条件,就像举国体制的消退,等到时机成熟必然会退出历史舞台。我认为此时否定举国体制,实行其他体育体制的时机还不成熟,而且体育体制的转变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举国体制这种提法将给继续沿用并发挥其作用。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点:1.可以最大限度的动员和整合全国力量,促进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2.利用人们已有的思维定式,保持和稳定人们在举国体育下形成的情绪和心态。3.经过多年的经营,我国已建立起各种国家级和省级的训练基地、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体育管理人员和教练员。4. 在举国体制下,对于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竞技体育成绩的巨大飞跃,优秀的体育成绩又极大增强国人信心,它为中国队在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证。
同时,我认为为促进我国体育体制的未来发展,应采取如下措施对传统举国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 1.体育资金来源要多元化。充足的体育资金来源是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保证,与国外相比,我国体育资金来源仍比较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研究认为,我国必须拓展与改善体育资金来源渠道:一是要改进现有融资途径;二是应区分不同性质的体育项目,有针对性地选择资金来源;三是政府在立法与政策上要给予必要的扶持,同时改善整个社会对体育消费和健康保护的意识。
2.政府要放权,体育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的市场化道路。举国体制是在政府主导下运作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应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逐渐形成社会各界共办的格局。3.体教结合应纳入“举国体制”,逐渐成为传统“举国体制”运动员培养模式的有益补充。体教结合,即着眼于培养文化素质与运动水平“双高”的学生运动员。中国要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将体教结合尽早纳入目前的“举国体制”。美国无疑是这种体教结合的良好典范。在美国,学校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主渠道,包括迈克尔·约翰逊、鲍威尔、罗切特等世界体坛巨星都是从高校中走出的,大学在录取这些体育尖子生后,成了进一步培养运动精英的基地。
4.打破奥运的“举国关注”。当奥运仅仅只是体育新闻,体育回归了体育本身,人们不再需要“金牌证明”的时候,没有了“举国关注”的舆论支撑和心理依赖,举国体制就失去了“举国”的理由,从而使举国体制更倾向去社会化。奥运在中国人的视野中正经历一场去政治化、去光环化的过程。在北京奥运后形成了一个国人对奥运的热情程度的拐点,大众逐步从举国关注奥运转变为关注大众体育。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是特定历史时期内所实行的一种特殊的体育体制,不可否认,这种体制在过去为中国体育事业,尤其是竞技体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和不可取代的贡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时代,这种结合型政府起主导作用的“举国体制”也必然面临改革。从21世纪以来中国体育的任务与发展趋势来看,“举国体制”仍然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对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其关键在于,在保持这一体制的巨大优势前提下,如何通过改革来使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使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更好的发挥在体育资源中的优化配置作用,促进体育体制的合理完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cf62d467cd184254a3535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