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白居易的平易通俗诗风》,欢迎阅读!
浅析白居易的平易通俗诗风
众所周知,平易通俗、明白易懂是白居易诗歌的基本特点。苏轼《祭柳子玉文》中提到过“元轻白俗, 郊寒岛瘦”。“白俗”即在指白居易的浅俗。然而我认为白居易的浅俗,做到了“妇孺皆能看懂”“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的境界,已经不是一个俗字能评价得了的。他的俗并不是肤浅庸俗,而是语言平易近人,人人能够领略其意。
正如每一种表现形式都可以追本溯源一样,白居易平易通俗的诗风也有其独特的形成来源。本文就其诗风引发出对白居易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信仰与思想的初步探讨。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代表诗人,是中国诗歌史上继杜甫之后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平易通俗诗风成因的一大主要因素编是他的爱民之心和大众意识。在《寄唐生》中,白居易明确表示他写诗的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他的诗歌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因此就决定了他诗歌的受众面必须是广阔的,不能只有王公大臣或文人骚客看得懂。上至皇宫贵族下至每个平民百姓都要看的懂,他以平民的视角所写的平民之事,所道的平民之情才能起到作用。正因为他“为民而作”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所以他的诗或以人民为描写对象真实地反映他们的际遇,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或者写诗人自己的生活处境,抒发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貌似旷达却充满抑郁心情。白居易的目的似乎要在天子与广大受苦受难的人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天子乃至天下乃至后人真正了解当时的民生疾苦。
所以,如此庞大的抱负,如此广阔的受众面,如此伟大的目标,诗风如不浅显易懂、平易通俗又怎么能流传的开呢?如果诗作流传不广,受苦受难的人民理解不了,便无从谈让天子知,让人民知,让天下知了。 白诗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岁种薄田一顷馀”的农民,“扎扎千声不盈尺”的织缭绫女工,“荷簟食,携壶浆”到田里送饭的妇女和儿童,带着孩子挎着敝筐拾麦穗的贫妇,“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的贫苦村民,沦落天涯嫁给商人妇的琵琶女„„这些活生生的人物都是贫苦大众的代表,白居易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同情心,他常因他们而热泪青衫盈眶湿,他的同情心让他一生耕耘不缀,为民而歌。所以选择最平易通俗、明白易懂的是风对他而言是必须的,亦是必要的。
从以上诗句不难看出白居易诗歌的内容主要以反映人民生活疾苦,抨击当时社会黑暗现实,揭露统治者的生活腐化以及军阀胥吏的横征暴敛、巧取豪夺为主,即站在百姓立场、百姓角度写百姓事、抒百姓情。内容决定形式,因此既然是写百姓事、抒百姓情,就要用百姓的语言,为百姓所懂所爱,因而他的诗多采用浅切直白而且非常具有形象感的语言,“非求文字奇,不务宫律高”,只求百姓能通晓,能喜爱,能解读他们想说而说不出的哀怨及愤怒。
社会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白居易将诗歌从“雅士”文学的艺术殿堂引向了社会,引向了民间,开启了“下里巴人”诗歌创作的一大高潮。 白居易过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强调的是诗歌的政
治与社会功能,所以他的诗歌创作积极反映现实,反映人民疾苦,勇于揭露现实中的矛盾,想肩负起“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重任。为了达到这一创作目的,在艺术表现上,他的诗多力求通俗浅近,使人容易理解,采用长短参差的形式,并和音乐相结合。因此可以说他的文学主张也决定了其诗歌风格的通俗。
白居易的重写实,尚通俗与他一生在宦海浮沉的心境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转变与成熟也是分不开的。他一身兜兜转载,几经波折,被贬为江州司马一事对他内心的震动是不言而喻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他要走独善其身的道路。
在白居易身上,老庄道家精神是一直存在着的, 知足长乐,逃避现实,寻求一种远离祸害的悠闲,在白居易对官海失望后更占上风。于是他更明确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和人生理想,对诗歌的要求也进一步明确。语言要质朴通俗,议论要直白显露,写事要觉假纯真,成为了他对自己诗歌的定位。
然而不得不说,我们在白居易知足长乐的背后, 也窥见了白诗为世人所批评的“俗”的一种, 诗人总是不厌其烦地详尽描述很琐碎的尘俗生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诗作的可读性。在语言上,因为一味的追求浅显而有些过分的繁琐冗赘,为了照顾大部分的人都看懂,所以有些事理要反复陈说,显得不够精炼。但瑕不掩瑜,与巨大的成功及对后世的意义相比,微小瑕疵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综观白居易的一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贯穿始终的,道家的“知足”、“平常心”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思想都对其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造就了他不以得失为怀的旷达心境,使他的诗歌由积极到闲适,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在这个成熟的过程中,白诗的语言风格不失平易,并融入了自身的生活感受,通俗浅显,可谓是字字含情,句句合理。以至于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白居易的通俗诗风与他的政治思想、文学主张、人生理想紧密相连。其通俗浅白的诗风历来引起广大专家的争议。
然而,诗歌创作应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必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文学的发展必然要突破传统文学的窠臼,俗、浅的趋势是一种文学上的创新。毕竟,汇合了社会上下阶层的愿望,尽可能的表达丰富的人类感情,通俗易懂的诗歌是应该继续发展下去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c16d0e57f1922791688e8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