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初三语文教案

2022-10-16 04:05: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故乡》教学设计初三语文教案》,欢迎阅读!
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初三,故乡
《故乡》教学设计初三语文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语文第五课《故乡》

2学习在前后对比中展现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楚和悲伤。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用具:运算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回忆所学的鲁迅作品导入,并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闻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要紧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二、体裁:小说 三、背景

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 (浙江绍兴)

2、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能够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

明确: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3、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


(流连、喜爱、想念之情。

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流连、喜爱、想念之情吗?什么缘故?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专门大的变化,变得专门糟糕。 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进展变化进步,可什么缘故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摸索。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专门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初中年级语文案《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

6、提问: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

(因此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五、理清文章的结构:

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依据时刻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差不多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败兴与痛楚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期望于以后和下一代。

2、再次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试说说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bd29c485b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