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2022-12-10 07:25: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乡土中国读书报告》,欢迎阅读!
乡土,中国,报告,读书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社会 2014062025 寿永记 作为一名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大概最耳熟能详的一本书就是《乡土中国》了,从接触到本专业开始,老师就在各种场合提及到这本书,似是有点不细读此书,就枉为社会学人的意思。

《乡土中国》是由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辑录而成。全书分为十四个部分:1.乡土本色,2.文字下乡,3.再论文字下乡,4.差序格局,5.维系着私人的道德,6.家族,7.男女有别,8.礼治秩序,9.无讼,10.无为政治11.长老统治,12.血缘和地缘,13.名实的分离,14.从欲望到需要。费老通过这些近乎白描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种蕴藏在基层社会中,支配社会各个方面的特殊体系。我们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运行。

第一章“乡土本色”,阐述了由于乡村社会的不流动性而形成的熟人社会人们对期间的规则的熟悉。 第二章“文字下乡”,阐述了文字在乡村中之不必要性,因为大家相互熟悉,理解对方的意思,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乡下人“聪明起来”。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文字乡村的不必要性,因为“语言已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的‘过去’的累积”——这句话在我理解,具有终极的哲学意味。其中对乡下人愚不愚的讨论也很有哲理,不能仅从表象来看,应该善于发现真正原因。也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乡下人很是宽慰。

第四章“差序格局”,是我不得不重点论述的一个章节。正是本章内容,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关于中国社会关系的理论“差序格局”即将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薄所谓伦也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与西方社会中相比,他们更像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费老仅仅引用一句“伦者,水文相次有条理也”,就生动地描绘出了在乡土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人伦格局。正是在这种推浪式的差序格局中,是非、道德、利害开始变动不居却又有迹可循,从而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我们会对西方社会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与我们不同等现象。这薄薄的一章,却深刻的揭示了我社会中很多现象的背后所蕴藏的那种特殊规律。这也启示着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所见到许多现实问题都告诉了我们虽然世殊事异,但总有一种深刻的社会本质在支配着这些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每一种社会行为的背后都反映了这个社会社会属性。老师们一直强调的社会学视角,不也正是这样。

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在我们中国社会中,关系是连接社会的节点,恰恰是因为关系,所以在中国社会中约束紧固关系的就是道德。即我们传统文化中情、理、法交融,就象西方尊重法律,我们尊重我们约定俗成的道德。以至于在现在法制时代遇到了重重困难,至少在我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很多事情不应该诉诸法律。第六章“家族”,勾画了乡土社会普遍的家族,在中国,家和族是分不开的,家族承担着生育到事业的一系类功能,分析了


家族之事业功能对社群间关系的影响;第七章“男女有别”,费老指出了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两种文化模式,指出乡土社会中感情和生活模式的不同。“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出发,说明了乡土社会中男女关系生育功能是最重要部分;第八章“礼治”和 第九章“无讼,这两章的内容阐释因乡土社会的凝固性而导致传统的有效性,进而导致礼治占据统治地位。 及奉行个人平等主义、个人权利本位的法治理念与乡土社会“礼治”传统的冲突。因此法制社会不是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就能建设成功。或许在许多大城市和发达地区认为这些都是昨日黄花,但在很大一部分地区包括我所成长的地方,无讼依旧是常态。第十章“无为政治”和第十一章“长老统治”,从生产水平对横暴权力的拘束,说明了乡土社会的“天高皇帝远”之由来;用“教化权力”这个新的概念阐述了乡土社会传统沿袭的媒介及其内在力量,让人想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父母官”说法,文章中“从表面上看,一个孩子在一小时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会超过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会指摘的次数。在最专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会比一个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过日子为难过”,这个对比,生动形象。长老统治的根源在于传统社会经验的重要性。对比现在,经验依旧是一张保持权利的王牌,父母常对我说的就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之类的话来教育我,这两章于教育层面也颇有可引以为戒之处。

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阐述了从血缘到地缘的变迁。在稳定的社会中,血缘和地缘是不分离的。在一个繁殖的血缘群体中,人口达到一定的程度,所需土地等增加,开始地缘联系,这种社会下排外,而商业社会中血缘淡化。血缘到地缘的变化也是社会性质的变化。第十三章“名与实的分离”,则阐述了长老权力、传统之治下乡土社会的缓慢演变,及这种缓慢变化所导致的乡土社会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的趋向分离。费老在其中所提出来的时势权力概念,指出社会的变迁实在社会继替中产生,即儿子继承老子,这是缓慢的,平和的。但当社会变迁加速时,“父不父,子不子”的现象就开始产生,我们所谓的“乱世无纲常”。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展示了经过变迁,乡土社会中个人只需要依着欲望活动,因为我们的欲望是我们文化的规定,我们照着欲望也就是照着我们的文化行事,这就是我们概论中学的文化濡化即我们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化”,还有就是欲望在社会运行中成为传统,是有利于生存的。现在社会中却显得欲望太过盲从,需要自己有所选择的去探索,而我们的活动不能仅仅凭借欲望而是应该更多的倾向于需要。这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社会变迁的客观事实。 《乡土中国》这本书阐释了我国社会中的一种特殊体系,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不仅让我们对社会有了一个更为明朗的认识,也加深了我们对以前所学习社会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我能感受到这本薄薄的书中蕴含着费老的巨大心血和智慧结晶,这不仅仅是对一个社会的了解开始加深,更重要的是他教会了我们一种运用社会学视角看待这个社会的方法。这本书看似凌乱的篇章中却能发现每个章节都是相互阐释,很多都是相互交融的。虽然距离费老写此书已经过了七十年了,但这本书对中国社会研究,对现代化进程中所涉及的思想,文化法律等方面依旧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在此谨向费先生致以由衷的敬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b1336eff78a6529657d53c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