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重点
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主要设想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
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2、释题: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1896—1981):出生在浙江桐乡乌镇。小说家,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3、什么是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4、“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5、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6、(教师补充)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zhān) 开垦(kěn) 外壳(qiào) 主宰(zǎi) 坦荡如砥(dǐ) 潜滋暗长(qián) 无边无垠(yín) 秀颀(qí) 诸如(zhū) 倦怠(dài) 婆娑(suō) 恹恹欲睡(yān) 丫枝(yā) 晕圈(yùn) 虬枝(qiú) 参天(cān) 初融(róng)
7、(教师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
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ae26abef121dd36a32d82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