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何为译者主体性-

2023-01-29 17:32:2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究竟何为译者主体性-》,欢迎阅读!
主体性,何为,译者,究竟
究竟何为译者主体性?

传统的翻译研究通常是以原文及原作者为中心的规定性研究,而译者则被冠以带着脚镣的舞者仆人等名称以彰显译者对原文及原作者的附属地位及在翻译过程中饰演的卑微角色。然而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从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逐步凸显出来。但究竟何为译者主体性?主体和主体性概念从何而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主体性,是否就意味着译者可以不顾原文随意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这是本论文将一一探讨的问题。

1. 主体与主体性的哲学含义

主体与主体性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西方当代哲学鲜明地指出人是主体,人作用或感知的对象叫做客体。马克思主义倾向于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人的主体性,认为人是客观世界的主体,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的人的主体性。著名学者及翻译家刘宓庆在《翻译与语言哲学》中也对主体进行了相似的描述:

上文提及的四种基本属性决定了人称为主体的可能性,然而真正确定人的主体地位需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主体与客体的连贯存在,也就是说人的主体地位是建立在他所作用的客体之上,如果没有客体,便也没有人是主体之说。其次人的主体地位是建立在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之上,也就是说,他的实践活动必须受主观能动性的支配,这显然是主体的价值之源,如果没有主观能动性,人便不再是主体。

我国哲学多从人的主体性根源问题上进行探究,并指出人的主体性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哲学关注的绝大多数是人的主体性理论的原因。陈先达曾指出: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而不是主体是人的规定性。主体是人的规定性叫做人性,而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叫做主体性。人在世界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构成了人的主体性,换句话说,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指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199115 很明显,主体性的特征应包括自主性、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等,即主观能动性。其中,能动性是主体性最为重要的特征。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不是没有任何规定和制约的。正如嗣鹘ê吞镉辏200322)所说,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作用于客体,必然要收到客体的制约和限制,因此,主体性同时还包含着受动性,且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内在基础,是主体之所以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依据,即能动性、受动性辩证统一于主体性之中。主体性如果只强调前者而忽略后者,就会出现任意性和盲目性,导致对象性实践活动的失败。了解哲学层面的主体和主体性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翻译的主体和主体性概念。 2. 翻译中的主体和主体性概念 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特征及译者的身份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虽然关于译员的研究在我国已有相当长远的历史但我国对翻译家比较有意识的系研究也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穆雷,诗怡,200312。当时我国文学研究领域开展了针对文学主体和主体间性的广泛探讨,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翻译主体和主体性研究的诞生。关于谁是翻译的主体可谓众说纷纭,观点不一,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3 译者是翻译的中心主体,而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是边缘主体。屠国元和朱献珑对此持相同观点。他们指出:

原作者、译者、读者、接受环境(包括原语和译语的语言文化规范)等因素之间相互指涉相互制约从而促成翻译活动的整体性,而译者主体性在其中无疑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它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其他因素的主体性都只是体现在整个翻译中的特定环节。因此笔者认为应把译者作为中心主体,而把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作为影响制约中心主体的边缘主体。而接受环境虽然构不成主体性因素,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也是不可忽视的(20039 3. 翻译主体性和译者主体性

很明显,翻译主体性和译者主体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4. 译者主体性的特征 1)译者的目的性

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 Nord)曾指出:

“What is actually translated is not the sender’s intention but the translator’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ender’s intention. The target receiver who is not always aware of reading the translated text may accept the translation a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sender’s intention”Nord200185

由此可以看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译者主体性最突出的表现体现在译者的翻译目的及文本选择上。译者翻译可能是为了赚钱,可能是支持或颠覆一种政治制度社会形态,也可能是为了赢得声誉等等。但不管是哪种,译者都需要从众多的选项中进行选择,最终决定到底翻译什么。 由于翻译是一项带有目的性的活动,因此每一个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性,而对应的译文也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正是那个决定翻译目的并指导自己的翻译为了目的而坚定不移前进的主体。翻译过程错综复杂,涉及各种选择,而译者的选择贯穿整个翻译过程的始终。作为翻译活动的执行者,译者需面对如下问题:在翻译前,译者需要决定翻译的主题,翻译的内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译文的读者并选择适合他们理解水平的译文。除此之外,。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预设译文的潜在读者期待视域,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最终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 2)译者的能动性及受动性

许多学者都认同译者是翻译的主体这一观点,但是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定义看法不一。嗣鹘ǎ200322)曾指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笔者认为该定义中全面涵盖了原文文本、译者的翻译目的及其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审美创造,但问题是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无论译者是否意识到,译者主体性着实存在。陈大亮(20044)后对嗣鹘ǖ亩ㄒ寮右酝晟撇赋鲆胝咧魈逍允恰澳芏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译者主体性并不是随心所欲。相反,译者始终受到各种客观制约,如原文文本、两种文化及语言间的异同、两种社会形态等。如果忽视译者主体性的受动性,翻译将被随意置于盲目境地。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必须在客观制约与自身特点之间寻求适合的平衡点并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翻译目标,也即译者主体性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简而言之,译者主体性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 3)译者的创造性

由上文可知,翻译过程涉及到多种主观与客观因素,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制约,但正是由于这些障碍使得译者在实现翻译目标的道路上拥有更多的创造空间,译者则需要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正如刘宓庆(199953)所说,客观制约正是翻译特征的一个方面,整个翻译过程恰是译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客观制约的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威尔(Wilss )指出“the most competent translators possess a malleable and creative mind which is a part of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intelligence’”。马莉斯内尔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2001115)也指出语言差异激发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使译者创造性地建立两种语言的联系:

“The language norm is in fact supremely flexible it offers potential for creativity within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language system. This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for the translator especially the literary translator”2001115 当然,译者具有创造性的原因还有很多,首先翻译不仅仅是将原文文本在译入语中找到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a90bb75df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0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