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的《棋王》

2022-08-03 19:34: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阿城的《棋王》》,欢迎阅读!
阿城,棋王
阿城的《棋王》 2012-4-18 16:56 阅读(20)





一、作家简介

阿城(1949),原名钟阿城,父亲为我国著名电影理论泉钟惦。幼年即遍览中文学名著。中学未读完,“文化大革命”开始,去山西农村插队,此时开始习画。为到单原写生,转往内蒙,而后去云南建设兵团农场落户.在云南时,与著名画家范曾结识,两人超过“代沟”面咸莫逆之交。“文革”后,经范曾推荐,《世界图书》编辑部破格录用阿城,作者重返北京。

1979年,阿城曾协助父亲撰写《电影美学》在与父亲的切磋研讨、耳濡目染中,博古通今,为其此后创作风格的形成进一步奠定了基础。阿城于1984年开始创作。处女作《棋王》震惊文坛。此后又有作品接连问世,并写有杂论文化制约着人类》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为“文学新星丛书”第一辑推出,共包括三个中(《棋王》《树王》《孩子王》)和六个短篇(《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1992年获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成就奖。1984年小说《棋王》获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1995年《威尼斯日记》获台湾“最佳图书奖”。改编或原创的电影剧本有《孩子王》《月月》《芙蓉镇》(获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书剑恩仇录》《人在纽约》(获台湾金马奖“最佳编剧奖”)《郑成功》《孔子》《小城之春》

参与制作的电影有《中国日记》(旁白撰写及编辑)《海上花》艺术顾问)DAVIDL.Wolper(1989年国际纪录片协会纪录片成就奖)

二、情节概述

“我”是一名知青,坐火车下乡插队,也没人来送,很是凄凉。在“我”对面有一个精瘦的学生孤坐着,也没人来送,火车开动后,他想和“我”下棋,后来从同学那里得知此人就是棋呆子王一生。一路上,王一生谈的都是吃和下棋,他的吃相虔诚又精细,谈到棋,他说,何以解忧,惟有下棋。他告诉我,他的棋道是从一个捡烂纸的老头那儿学来的,老头教他下棋要造势,需无为而无不为,井且要为棋不为生。

到农场后,“我·和王一生分在了不同的地方。后来,王一生大老远来看“我”,以棋会友,打败了我们这儿的所有高手,还胜了素称有家传的倪斌。倪告诉他半年之后地区有象棋比赛,约好半年后见面。

半年后,这帮知青见了面,但是王一生错过了报名机会,倪斌托书记帮忙,允许他参赛,但王一生听说倪斌是以一副好棋换来了自己的参赛资格,就不想比赛,而要单挑,找大赛的前九名,进行车轮大战。

第二天,他自己一人同前九名下盲棋。结果八人都被战败,冠军老者坚持到最后,请求和棋,王一生答应了,大战下来,王一生似乎虚脱了。知青们在山民火把的簇拥下回到住处,夜里躺下,“我”似乎悟到了人生的真义。

三、作品赏析

《棋王》讲述了两件事“吃”和“棋’。

《棋王》以许多篇幅写到了“吃”。“半饥半饱日子长”是他面对残酷现实生存下来不得不信奉的哲学。吃,代表他平凡普通又实际的生活态度,通过吃,显现王一生平凡普通的人生价值和“饿了便吃,困了便睡’的平常心。王一生对“吃”极虔诚,从童年起,饿的感觉、吃的欲望大概就是王一生对生活的最基本的感觉和


欲望了。然而王一生并未仅囿于衣食,他要在生存中寻求超越。于是下棋成为生存的另一维度。

王一生是一个“棋呆子”。他爱棋如命,为了下棋简直什么都不顾了。不过,对于下棋他没有任何事功之心,不愿意为了外在目的而下棋,也不肯以任何世俗的手段破坏了它的纯洁性。下棋就是下棋,为此他拒绝了“脚卵”走后门帮助他争取到的决赛资格,而要在大赛之后,再和几位高手展开一场车轮大战,“吃”与“下棋”构成了生活的两面。对于王一生来说,它们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吃”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可不只是为了吃。他也时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苦闷;“何以解忧?惟有象棋,‘忧’这玩意儿,是他妈文人的佐料儿。我们这种人,没有什么忧,顶多有些不痛快。何以解不痛快?惟有象棋。”《棋王》里,王一生至少有五次叹气,其多次重复值得引起注意.叹气本身即暗示了缺憾和欲望的未获满足,披露了王一生内心的压抑与焦虑。有“忧”,有“不痛快”,并且还有解的法宝——下棋。“吃的故事”解决了生存的物质方面,或者说动物的一面,对此,王一生知足常乐,比较实在,而’棋的故事”却解决了生存的精神方面,作为人的一面,对此,王一生自有追求,自有境界。下棋有棋道,做人有人道,棋道和人道在王一生身上统一起来。

中国人祟尚含蓄的审美风格,中国文学有着独特的审美规范,古典文论素来将冲淡、平和等到品质看得很重。看阿城的小说,具有一种平和淡远的艺术氛围,显示出一种含蓄自然的审美风格。阿城的《棋王》也写知青上山下乡,但他有意回避社会政治背景的书写,并没有像其他知青小说一样,展现十年动乱时期给青年一代造成的痛苦;阿城也没有深刻反思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原因,而只是平静地叙述:“车站里乱得不能再,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谁也不去注意那条临时挂起来的大红布标语。这标语大约挂了不少次,字纸都折得有些坏。喇叭里放着一首又一首语录歌儿,唱得大家心更荒。”阿城这种看似冷静的、客观地叙述,其实包含着作者对那场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态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8b20e0e0740be1e650e9aba.html

相关推荐